覃发池与长阳巴山舞(转)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0月12日第五版)
覃发池与长阳巴山舞(出色人物) | ||
□何新华 覃发池:巴山舞之父 ——转载自中国宜昌三峡传媒网-三峡日报
初冬的长阳县城开始冷了,然而,在民俗村的一间屋子里,却是春意盎然。只见两个大男人讲到高兴之处,边唱边跳,旁若无人。若干天之后,风靡全国的“巴山舞”第二套便会在这里诞生。这两个男人,年长些的是巴山舞之父覃发池,卷发的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联主席陈哈林。他们正在为新创编的巴山舞第二套节目最后一节音乐进行修改。 已经66岁的覃发池,谈起巴山舞,跳起巴山舞,眼睛总是放光。他用20年的时间,出色地完成了一个“父亲”的角色,“十月怀胎”之苦,他一个大男人完完全全地感受了。孩子乳名叫“东方迪斯科”,学名取“巴山舞”。 孕 育 1943年,覃发池出生在长阳榔坪镇一个叫冷水桥的地方,偏远的深山里有着最纯朴的民风民俗,谁家遇上个红白喜事,村子里的人总会唱歌跳舞,加之父亲是个文化人,经常帮人写写对子,母亲的山歌又喊得好,耳濡目染之下,覃发池对民间文艺尤其喜爱。 初中时,作为文艺积极分子,覃发池代表学校参加了县里的一次文艺汇演,他表演的快板《一百个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他被招进县歌舞团工作。1960年3月他被送到湖北艺术学院舞蹈科研修两年,从武汉学习回来后,他就一直在长阳从事文化工作。“那两年的学习将我带进了舞蹈的世界,”覃发池说,那时他就发现没有任何一种表现形式能像舞蹈这般酣畅淋漓。而两年的学习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那时他就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把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长久闭塞的长阳县城蠢蠢欲动。还没有歌舞厅的县城大街上,很多人提着录音机跳着以前闻所未闻的迪斯科,跳舞的人怕被扣上“封资修”的帽子,要跟公安局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但这丝毫不能阻止人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热情。 与此同时,东北秧歌突然间火遍了大江南北。覃发池敏锐地意识到,跳舞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秧歌也是根据东北民间舞蹈改编而来的,长阳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为什么不可以创作一套长阳人自己的舞蹈呢?” 有了念头,他就开始着手取材了。他首先想到的是花鼓子。花鼓子是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之一,老百姓在喜庆的日子都要跳。花鼓子舞节奏简单明快,然而,花鼓子的舞蹈语汇和动律却比较单调,以此为基础创作一个新的舞种不可能。 苦思冥想中,他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可不可以在土家传统的跳丧舞上作文章?但是跳丧舞的局限性太大,因为这种舞蹈只有在家里老人去世了才能跳,平日里不能跳,女人不能跳,小孩也不能跳,忌讳太多如何能让人接受呢?正在犹豫不决时,他听说资丘镇一位老人去世,云集了一班跳丧高手。他独自一人冒着漫天大雪去看,在路上被野狗发疯似地撕破了裤腿,鲜血直流,他来不及敷药包扎伤口,甩掉一双泥鞋赤脚前行,直到昏倒在亡者的棺木旁边。 等到他醒后,看见屋场中间燃起了一堆篝火,在粗狂的锣鼓点子声中,男女老幼在虔诚地摆手跳跃以娱神祈祖。此时,“跳丧舞”的表演者正躲在密林中认真地装扮自己,从头到脚全用稻草和茅草包裏起来,那是一种建构在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之间的文化心理的行为形式,古朴的气息传递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就是它了!” 诞 生 经过反复斟酌,他巧妙地从跳丧中找取一些精华元素然后加以改良:“跳丧”所担负的使命是祭奠,所以动作大都压抑,给人以沉闷感。而他想创造的舞蹈必须喜庆,给人以阳光、欢乐的快感。因此,他将舞蹈的动作基调定位昂首挺胸,摆动时放开手脚,摆中有弹、弹中有摆。这样舞者的上身立起来了,显得自然、优美、欢快、 自豪,同时具有摆、颤、划圆、下沉、全身运动的特点。再加上少许摆手舞和花鼓子中的元素,一种新的舞蹈品种就诞生了。他自己反复跳,然后同他的亲朋好友一起跳。大家跳起来似春风拂动,柳枝摇曳,轻松柔缓,婀娜多姿,把人们对未来的向往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上,他借鉴跳丧的鼓点节奏,但是坚持八六节奏,不用四三节拍,以示同跳丧的区别。他还将单一击鼓加以弦乐、打击乐伴奏,旋律则选用长阳山歌,其中一节的旋律还是他小时候母亲教他的,这样组合起来就令人耳目一新。 从民间来,还要回到民间去。 1979年5月,他首先在乐园办了一个培训班,10月份又在资丘镇办了一个12人的培训班,当时他还自己掏钱为每个学员买了一条毛巾,告诉他们将来他们都是巴山舞的元老,做个纪念。 在推广的过程中,因为不了解,很多人不能将其与跳丧分开,认为巴山舞就是跳丧,于是就有人忌讳不愿意接受它。资丘一家农户家里嫁姑娘,学过巴山舞的女儿要跳巴山舞作为庆祝方式,母亲坚决不同意,认为不吉利,女儿坚持要跳给母亲看,看完女儿跳的巴山舞,母亲笑着说:“这个很好,这个很好。”欣然同意了女儿的请求。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巴山舞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从乡村到学校,再到工厂、机关,巴山舞真正成了长阳人的舞蹈。 1982年,覃发池在《舞蹈》杂志第三期发表了论文《新兴的群众自娱性舞蹈——巴山舞》,引起了舞蹈界的高度重视,《舞蹈》杂志派出编辑赵景深到长阳调研,后来,他在《舞蹈》第六期中这样评价巴山舞:“长阳巴山舞的价值在于开拓,它的成功在于忠实,忠实于人民,忠实于历史。” 1985年,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巴山舞,湖北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电影《锦绣长阳》,巴山舞走上银幕,也开始走向全国。巴山舞不断地被舞蹈界所熟识和认可,覃发池被吸纳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还代表湖北省出席了在山东的“ 五省市民间舞蹈”交流。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贾佐光看了覃发池的巴山舞,兴奋地称之为“东方的迪斯科”。 因为巴山舞极具生命力的个性,1995年,受香港市政局邀请,覃发池带队到香港进行表演,巴山舞的表演受到香港人民的欢迎和喜爱,表演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参与到其中,甚至有一个拄拐杖的老人丢掉拐杖也参加了进来。 同年,覃发池接受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主持人白岩松的采访,覃发池和他的巴山舞上了最高的舞台。 成 长 虽然巴山舞已经在全国有了影响,但事实上却从未获得过与之影响相匹配的奖项,这是覃发池心中的遗憾。2000年,全国第十届群星奖在台州比赛,巴山舞受邀参加。 这是一个机会。 然而,一行人浩浩荡荡去比赛,经费要几万,万一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回来怎么对长阳父老交待呢?他挣扎着。“不去我会遗憾一辈子的。”最终覃发池决定去拼一拼,在得到县委领导的支持后,他们出发了。在火车上,别人都说说笑笑的,唯独覃发池一言不发。 到了目的地后,看到别的参赛者信心十足,他并没有灰心,只要一有时间他便抓紧时间排练。比赛很顺利,结果出来了,巴山舞获全国社会文化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当时所有人都特别激动,演员们把县领导欢呼着从一楼抬到二楼。 2001年4月,“国际龙舟拉力赛”在宜昌举行。闭幕式上,推出了 “巴山舞之夜”,成千上万的中外宾朋围着篝火,围着盛装的土家女儿,跳起了巴山舞。覃发池以艺术总监的身份亮相,他的头发随风飘扬,引起无数老外纷纷称赞“OK”。 同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将巴山舞作为体育健身广场舞蹈推向全国,针对要求,覃发池在巴山舞本身的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的基础上,让巴山舞更加简明化、通俗化、规范化,做到文艺与体育的结合,民族性与大众性结合,体育竞技与全民健身结合。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派出专班来考察,把巴山舞列为全国八大新研发项目之一,在南京展示会上被排在第一,获得文化创新奖。 如今,覃发池再次创编巴山舞第二套,融入了很多新的元素。这一套将有三节,分别是《绿水荡舟》、《青龙摆尾》和《渔翁唱晚》。从每节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套舞蹈追寻由舒缓到逐渐有力道,再又回归到舒缓的特色,使其既有健身作用又与舞蹈相得益彰。 如今,只要飘响轻快悠扬的民间舞曲,青年男女、学童稚子、大爷大妈,成百上千的人们便会成双成对地跳起巴山舞。时而舒缓,时而优雅,时而奔放……无论是炽热的,还是柔媚的,都跃动着欢乐的旋律和明快的线条。 人群中,有个男人,乐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