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平所十隘钩沉
添平所十隘钩沉
我们知道,在明清两朝时期,石门县新关以北都是添平千户守御所辖地。添平所始建于明朝初洪武二年“以夷治夷”旧制,地跨湘鄂两省的石门、五峰、鹤峰、长阳和松滋等广大山区,终结于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新政。改革土司世袭制度,归入朝廷流官管理。添平所辖地大部分划入石门县行政区,小部分划为五峰、鹤峰等县行政区。添平所治下有磨岗隘、细沙隘、遥望隘、忠靖隘、渔洋隘、长梯隘、龙溪隘、石磊隘、走避隘和鹞儿隘等十隘。实行所隘一体土司制,上隶九溪卫及岳阳道。其中磨岗隘是所治所在地,处于各隘中心。细沙隘是汉官百户衙门所在地,负有监察所隘职责,属于副中心。其他各隘环形拱卫。由于年代久远,各种资料对十隘的记载存在不少的讹误。为了客观地承传历史,笔者查阅了各种版本的石门县志,以及县内有关姓氏的家族谱牒,系统地考证了十隘的历史变迁,现在组织成篇,共大家分享。
一、磨岗隘。地处渫水中游,隘治遗址在商溪与渫水交汇处的西南岸,即石门唐氏晋阳堂族谱所载的小地名盛家溶。在宋元时期磨岗隘称为茅岗土司(治所今磨市镇邓坪村)。从明朝初期到清朝中叶称为磨岗隘。从晚清至民国时期,因渫水船运发达,形成贸易集市,遂称磨市,证据见于贺龙1928年秋给中央的多份电报稿。1950年代称磨市区磨市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磨岗隘区磨岗隘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改称磨市镇。也有口头和书面称磨岗岩的,据唐氏族谱解释说这里曾产磨刀岩。磨岗隘辖区相当于现在的磨市镇和雁池乡。
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载,添平所公族始迁祖覃友仁,于元世祖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从湖北恩施红土,东迁南移至龙阳(今所街乡),落脚在唐侧溪西岸金鸡观(今维新镇峡峪河村和冷风垭村交界处),扎下金鸡寨,后移至茅岗建立茅岗土司,这是添平所隘土司历史的发端处。覃友仁殁葬覃家山(官坟山),身后分为东、西两个茅岗土司,由其长子绪祖掌管东茅岗土司,次子福祖掌管西茅岗土司。从后来添平千户所管辖范围看,西茅岗土司管辖区应当在慈利县境内。元顺帝至正壬辰年(1352年),时值红巾军起义,各地土司受到冲击,众推覃添顺为台宜寨主。台宜即添平,古三苗之地,汉称天台,唐称五溪,宋称龙阳,元称天平或台宜。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口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授太平、台宜、麻寮等长官司土王,洪武二年,覃添顺率所部军民,正式归顺朝廷,受封为武德将军,授天平所守御千户,实行土司世袭制,洪武六年改称添平所。在添平所建立的同时,覃添顺报请朝廷批准,授予部属任各隘土司百户,其中授予唐宗源任磨岗隘土司百户。
磨岗隘一世百户唐宗源(覃氏和唐氏族谱又载为宗元或宗原),随覃添顺起兵归明,因出征有功,授百户把总职。随后子袭父职,世代依次承传至禄孙、裔、以恺、浩、万里、世英及世奇、大振、儒魁、之卿、九龄、弘谟等十二代、十三世(有时弟袭兄职)至清。归顺清朝后传至光宸、安稷(一说为安民)、国珍、邦印、家赐、仪斌、型国等七世。明清两朝共传十九代、二十世至清中后叶。
据石门唐氏(晋阳堂)四修族谱记载,唐氏源远流长。轩辕黄帝有四房夫人,二十五子,分为姬、祁等十二姓,在此基础上分枝出中华百家姓。唐氏最早渊源有两支,分别出于姬姓和祁姓。黄帝裔孙帝喾,封同宗祁姓尧(帝)于唐邑,称为唐尧。尧初居于淘,受封于唐,故称淘唐氏。以后朝代兴替,尧帝后裔因以国名为氏,故此支唐氏出于祁姓。黄帝后裔姬姓传至周成王姬诵时,有唐人叛而被灭国,成王封叔(弟)虞为唐侯,后唐邑被晋所灭,其公族子孙因以国名唐为氏,故此支唐氏出于姬姓,也有了唐氏开基晋阳和晋阳堂之说。
石门唐氏有籍可考的远祖,最早见于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6年),封唐葭为都护大将军,镇西白狼王,宦于蜀郡。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封唐肇先麻寮守御所土官千户。元泰定四年(1327年),唐显贵复迁四川,生子唐堡、唐祥。唐堡生国政、国兴、国顺三子。唐国政后裔部分迁往添平所。唐祥生子仕南,为明初开国将军。仕南生子瑞斋,配明太祖马皇后所生第三女,朱氏生宗源、宗禄。宗源随覃添顺起兵有功,授予磨岗隘土司百户把总。磨岗隘本是石门覃氏凤鸣之地,为何要封给唐氏为采邑,其中缘由除了唐附马的显赫地位外,还因为覃添顺长房夫人唐氏是唐瑞斋之女,是唐仕南的孙女和朱元璋的外甥女,唐宗源与覃添顺是舅郎关系,对此覃氏和唐氏族谱均有记载。从中可见添顺祖的深谋远虑,还能够窥视覃文孙在打击夏土司时的底气。
二、细沙隘。地处添平所地理中心,属九澧之一的温水上游,地域相当于现在的维新镇和大同山林场。地名最早见于石门盛氏老谱所载:蜀汉武侯征蛮,始授盛开禧细沙峒峒长职,历晋及隋,至唐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称为细沙隘,官衙设在东头坪(今渡水上坪)。民国时期称为官渡(官铺和渡水合称)乡,乡治在仙阳坪九官铺。1950年代初称为渡水乡,1958年称为维新人民公社,1962年称为维新区大兴人民公社,1984年称为维新区渡水乡,1995年撤区并乡后称为维新镇。九澧之一的温水,因热水溪温泉得名,包括仙阳河和渡水河,直到渫水入口处鱼儿溪。仙阳因晋武帝元年设渫阳县、筑渫阳城得名。渡水因石门古驿道经过细沙隘官衙前的河流,老百姓把这段温水称为渡水。渡水上游是峡峪河(又名夏阳河),峡峪河的源头有细沙溪,细沙峒和细沙隘可能由此而名,属于小地名扩大范围使用,因为细沙溪靠近添平所。细沙隘的自然地理位置应该就是现在的峡峪河,在河的西岸孤峰上有金鸡观,紧邻金鸡观是覃友仁陵寝地。不过,在石门曾氏族谱上载明,有曾氏百户把总陵墓葬在细沙河,而曾氏聚居地在杜家岗境内,此细沙河当为仙阳河。称细沙溪和细沙河的原因,可能是与该流域内麻页岩(俗称麻沙枯)易于风化,溪河中没有较大的卵石有关。
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记载,细沙隘一世伍彦材随覃添顺起后归明。随后子袭父职,承传至天禧、祖珠、宗缨、善庆、善缘、宪良、子凤、岳孙、忠上、锡孝等十代、十一世至清。归顺清朝后又承传至国昌、世春、开代、万歧等四世。明清两朝共传十四代、十五世。其中伍祖珠因征战有功,授细沙隘正百户职,与石门伍氏族谱所载基本一致。伍氏(明辅堂)族谱载,伍氏最早见于黄帝时代的伍胥,望族出自陕西安定(子长县)和湖广武陵(常德市)。伍氏族谱又载,炎帝有子名永,封于河陇(陕西凤翔)为雍侯,子孙居安定,以雍为氏,传至九世孙名绍,虞帝命迁椒丘,以镇江淮,改封椒侯,其子孙改为椒氏。周平王东迁洛阳后,周室逐渐衰微,荆楚开始强大,椒国被楚国鲸吞,公族有椒参仕楚庄王,在伐郑击晋中建有大功,庄王封椒参武夷(赣浙闽)之地,名为伍邑,椒参因改氏为伍参。伍参生子伍举,伍举生子伍奢,伍奢生子伍员,即伍子胥。子胥幼年好学,长成文武全才,应周天子招,至骊邑考试夺锦,被立为列国明辅,负有辅助周天子保护列国的责任,从此明辅成为子胥代号,也成为伍氏堂号。自伍参传六十五代至伍安广,从江右(江西)迁至渫阳,为仙阳伍氏始祖。安广生子鑑四,鑑四生子应唐,应唐生子芳叔,芳叔生子彦材,授细沙隘土官百户,子孙世居仙阳坪。另据覃氏光裕堂族谱载,细沙隘副百户伍师昌,仅传世熙、馨代、万安三代,后无史料可考。
据覃氏(光裕堂)族谱载,沙细隘一世百户盛华随顺祖起兵归明,盛英袭父职,出征有功,授细沙隘副百户,子孙传承至洪、昂、政、世臣、时佐、嘉孚、嘉甫、含旭、宏勋等十代,十一世至清。归顺清朝后又承传至光运、大业、佑胜、启略等四世至清中后叶。明清两朝共传十四代、十五世。另据覃氏(九如堂,添秀祖)族谱载,添坪千户所在设置九名土官百户外,还设置了一名汉官百户,汉官百户一世祖为盛德从。查遍石门盛氏族谱未见此名,只载有唐朝天宝年间细沙峒土司盛德崇。明初细沙隘世袭百户盛华(字从龙),其父盛德任南京右卫所指挥同知,故覃氏九如堂所载盛德从应是盛从龙。覃氏光裕堂和九如堂所载不一致,说明二者均是不完全历史证据。据添平所隘各族谱载,在明末清初之际,本土社会经历了一次大动荡,土司制度受到了严重冲击,所有的官衙、祠堂、墓茔、典籍等几尽被毁,直到清朝康乾盛世,方兴重建。石门盛氏广陵堂首修族谱,就是盛含一于康熙二十五年的手墨谱,至今已经五修,相比覃氏光裕堂四修,九如堂三修,不仅次数多,而且首修早。在覃氏两堂谱载不一致的情况下,盛氏族谱更具采信度。
据石门盛氏(广陵堂)族谱载,盛氏系出姬姓,是黄帝二十五子、十二姓中的一支。历十九世(有名有姓)至周文王姬昌,庶生姬奭,封采邑于召(周原歧山),是为召公。召公姬奭佐武王姬发灭商有功,加封燕地,为燕(京津冀地区)始祖。穆天子封召公奭支孙(可能是召公虎的裔孙)于盛(山东泰安),公族以奭为氏。春秋时盛为齐灭,奭氏迁居各地。汉元帝初年(前48年),为避元帝刘奭讳,改以国名盛为氏。自召公始,传三十一代至盛吉,官至西汉(文帝)廷尉,居广陵郡(扬州现有广陵镇);传五十二代至晋盛彦,于晋有功得广陵郡,盛氏广陵堂自公始;传七十七代至宋盛度,奉诏参质汉地,二子随行,后携申甫还朝,留一子(山甫)于陕,十七传至盛德,随明太祖征战有功,封武节将军,授南京右卫所指挥同知。洪武初年,盛德长子盛旺巡查湖广省九溪卫添平所等地,适逢细沙隘原土司百户盛国祥故绝,遂保奏弟盛华(字从龙),顶袭隘职获准,并兼有监察所隘职责。盛氏老谱还载明,蜀汉武侯(223至263年)征蛮,授盛开禧细沙峒长职,历晋及隋世授土职,宗图次序无考。唐玄宗天宝年间(742至755年)御驾幸蜀,盛德崇护驾有功,仍授细沙峒长职,传十三世至宋。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细沙峒长盛国华投诚,颁给部劄,传十五世至元。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年),盛飞熊归附,加副总管之职,传至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元代五世盛国祥故绝,改由汉官百户盛华顶职。盛华三子芝、英、雄。盛芝早年故绝,盛英弟袭兄职。盛英“智勇绝伦,仿屯田法,操演兵机,出征辰州十三次,皆著奇勋,诰封怀远将军,授南京右卫所指挥同知”,赴京任职后由内弟伍祖珠任细沙隘百户。盛英任上病故,适逢朝廷新政,土官不能任京职,其子盛洪仍回原籍,任细沙隘正百户,子孙世居渡水,抗日远征军将领盛忠亮(盛岳)是其后裔。综合分析各氏族谱牒,并根据渡水的优越地理条件和中心地理位置看,盛氏先祖开始属于汉官百户,负有监察所隘职责,后来转为土官百户比较可信。对此,还有隆庆(明穆宗1567至1573年)岳州府治记载佐证,“添平所设官土汉杂用”,因为添平所隶九溪卫至岳阳道。另外,明代以前细沙峒盛氏土官的后裔,不见于石门盛氏族谱,仅在唐氏和陈氏老谱上留下盛家溶(磨市)、盛家凸(夏家巷)和安福所(明初在慈利县澧源方家坪)盛氏进士等概念,可见历史的沧桑。
三、遥望隘。地处添平所东部,东与澧州和尚洞抵界,南与鹞儿隘相邻,北与忠靖隘接壤,向西可达细沙隘、磨岗隘和龙溪隘,相当于现在的三圣乡范围。遥望隘最早见于覃氏(光裕堂)族谱所载:三国时诸葛亮征蛮,授封覃万传为五溪蛮总管,走马上任后蛮民威服而敬重,被推举为总酋长,于石门杜家岗建遥望长官司,故遥望隘治所或在杜家岗。明朝初期到清朝中叶称为遥望隘。晚清至民国时期,因有骡马古道过境到澧阳平原,形成商业集市,遂改称岗市,1950年代称维新区岗市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维新区杜家岗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改称为三圣乡。
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记载,遥望隘一世曾伏孙(又伏生或福生),随覃添顺起兵归明,随后子袭父职,世代承传。石门曾氏(宗圣堂)族谱记载:伏孙授正百户传至安信、儣、寿、珊、万忠、万雄(弟袭兄职)、瀗奇、为政、钦佐、栕佐、闻世(孙袭祖职)等十二世、历十二代。覃氏(光裕堂)族谱只载明曾儣平叛有功授正百户,或因为覃文孙袭职报经朝廷批准后,重新确认。归顺清朝后,传承至宏鹏(闻世遇害叔袭侄职)、闻应、贞钦、尚与等四世、历二代。明清两朝共传了十六世、十四代。曾尚与于康熙五十六年袭职,至乾隆二年实行改土归流,但仍保留百户部分特权。
据石门曾氏(宗圣堂)族谱载,曾氏源出黄帝,传九世至少康,少康生子曲烈,发明炊具甑,帝封鄫邑以嘉之,传五十三世至时泰,生世子巫。周灵王五年(前567年),鄫为莒灭,世子巫遂奔鲁,以鄫去邑为曾,天下曾氏自此始。曾巫生子夭,曾夭生子阜,曾阜生子蒧(点),曾蒧小孔子六岁,乃孔子高足。曾蒧生子参,系儒学大家,被后世尊为宗圣,与孔孟齐名,曾氏宗圣堂自此始。自曾参至第五十三代裔孙曾仁辅,字用和,于元世祖至元己丑(1289)年解试进士,世祖至大年间(1308-1312),由江西吉安永丰徙湖广澧州石门渫阳,生子伏孙。曾伏孙封遥望隘土官正百户,世袭勿替,曾氏子孙集中居杜家岗。
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记载,遥望隘一世副百户陈福生,随后传至安富、景春、义洪、伯纪、万庆、大魁、玉鸾、宗道、光显、恩炽、嗣绍等十二世。在明中叶承传曾经遭废,明末再续。据石门陈氏(颍川堂)族谱载,陈氏系出妫姓,为舜帝胄。夏禹封舜裔商均于虞城,其三十二世孙于父为周陶正,周武王以女妻之,生子妫满,受封于陈邑,谥号胡公。春秋时期,胡公九世孙历公他生敬仲,即公子完,避难奔齐,以国名为氏,为冠名陈氏第一人。后封邑于田,改为田氏。战国时期,田完十代孙田和,代姜齐为田齐。田齐被秦所灭,齐王建生子三:升、桓、轸。田轸相楚,封颍川侯,因徙颍川,复改陈氏。两汉时期,陈轸九代孙陈实,被封为颍川侯,陈氏颍川堂自此始。陈实十七代孙陈文赞生子三,谈先、霸先、休先。陈霸先于戊寅年(558年)建南朝陈,称陈武帝。驾崩后由谈先子陈蒨继位称文帝,文帝世子伯宗继位为废帝。帝胄陈伯宣初徙江州(九江)德化县。唐宋时期,人丁兴旺。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陈仲卿迁往四川,任重庆府尹,落籍巴县陈骆巷子,六传至陈南荆。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年),陈南荆随岳父赵慎清巡抚湖南,奉命剿边至泥市李家坪,建南荆寨,后卜居小麻寮,五传至陈福生,随覃添顺起兵归明,明初授遥望隘土司副百户,传至景字派,分为三房。其长房再传至恩字派,分为八房,併老二、三房,合称十大房,迁居各地。
四、忠靖隘。地处添平所东北部,东抵澧州,南抵遥望隘和细沙隘、西抵磨岗隘、北抵渔洋隘(今湖北五峰),相当于现在的太平镇和子良乡范围。忠靖隘地名来去均无据可考,但太平地名则最早见于覃氏(光裕堂)族谱所载:明洪武元年,太祖口封覃添顺为太平、台宜(天平)和麻寮等三地长官司土王,太平在台宜以东,麻寮在台宜以西,此太平似为忠靖隘所在地。晚清至民国时期称为太平乡和子良乡,1950年代后称太平区,含太平、穿山、丰禾、子良和水田人民公社,1984年太平区未变,所属人民公社改为乡,1995年撤区并乡,改为太平镇和子良乡。
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载,忠靖隘一世陈祥,随覃添顺起兵归明,随后子袭父职,世代承传。传至天锡、绍勋、宾、纲、觐、辅、堂、明经、三策、六鳌、九功等十二世至清中叶。归顺清朝后传至良忠、羲伯、麟庆 、恩爵、光贲、继业、美善、崇本等八世。明清两朝共传二十代,袭职十九世。又据石门陈氏(敦宗堂)族谱载,石门陈氏老少共分十房,皆为南朝陈帝王世家。南朝陈文帝世子伯宗继位后,因“无帝王之器”,被其弟陈顼取代,是为宣帝,宣帝第二十五子陈叔澄封南郡王。陈叔澄第十代裔孙陈翔迁四川阆中郡西水县,后三传至陈省华(939年-1006年),尊为四川阆中陈氏一世祖,八传至陈栋,官江西抚州知府,生仲才、仲卿二子。陈仲卿妻王安石嫡孙女,生朝璞等五子。陈朝璞任荆南知府,后四传至陈友凉等五子。陈仲卿第五子朝琰随兄宦游荆南,落籍长阳县假馆受业,娶妻向氏,生子陈奇,官澧阳教谕。宋末元初陈奇迁居石门南乡泗水坪(今夹山镇汉风村)。陈奇生世传、世傅二子。陈世传迁居商溪龙家坪,娶郑氏生子祥。陈祥随覃添顺征苗有功,封忠靖隘百户,世代袭传勿替,其子孙集中居太平镇。
五、渔洋隘。同时又是渔洋关所在地,地处添平所最北端,南抵忠靖隘和长梯隘,并与新关南北呼应,是元代阻止土蛮骚扰,为保汉境安宁始建。添平所初建时就设置了渔洋关,并有副千户把守。覃文孙继任后前往京城请封,添平所境遭到安福所等土司的袭击,覃返回后在伏波将军渡设关,相比渔洋关晚,故称之为新关。雍正十三年御制“改土归流”,但因雍正皇帝当年驾崩,至乾隆二年(1737年)正式实行,将渔洋隘划归湖北五峰县,称为渔洋关。据当地土著人讲,渔洋关因盛产鱼和羊而得名,是湖北宜都、长阳、五峰和湖南石门的交通要道。解放初称为五峰县第三区,1958年称为渔洋人民公社,1962年改为渔洋区,1984年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置渔洋镇,2011年五峰县治迁至渔洋关镇。
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记载,渔洋隘土司百户一世邓添礼,随覃添顺起兵归明,随后子袭父职,明清两朝承传至可亮、玉祥、百瞻、潮、万钟、勇、明广、如升、加勋、升爵等十一世。渔洋隘另设副百户两处,一处是副百户丁世臣,一处是副百户覃继贤。覃继贤和覃氏光裕堂同谱。据邓氏族谱载,邓氏出自黄帝之子喾,帝喾生子偰,任火正有功封于商,赐子姓,为商始祖。传至武丁时,封其叔父于邓(河南邓州),赐姓曼。春秋时,楚文王灭邓(前678年),公族遂以邓为氏。据丁氏族谱载,中华丁氏主要有两源。一是周武王伐纣时,丁公不朝,后公族以丁为氏。二是姜尚于周有大功,其子姜及被周天子追封谥号丁公,子孙以为荣,遂以丁为氏。笔者因手头无渔洋隘邓、丁百户族谱,其后裔又聚居在渔洋关,故对其嫡系源流无凭可考。
六、长梯隘。地处添平所最西端,东北抵渔洋隘、东抵磨岗隘、南抵龙溪隘、西北抵湖北鹤峰,管辖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南北镇、罗坪乡和壶瓶山镇等地。长梯隘遗址在长梯隘村,本地民国时期称为安溪,解放后属于苏市区安溪乡,1958年称为苏市区安溪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苏市区安溪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与罗坪乡合并,称为罗坪乡。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载,长梯隘百户一世覃权(又名覃拳),随覃添顺起兵归明,随后子袭父职,世代承传至秀芳、显洪、宝鉴、雄、贵正、日琦、恩、翊龙、远琇、绍勋、先柱、绪周、敷等十四世。笔者在石门覃氏光裕堂、九如堂族谱中,都没有查到覃权的族源关系及世系图表,其氏族谱牒或在湖北鹤峰。
七、龙溪隘。地处添平所西南部,北抵长梯隘、东抵磨岗隘、西南抵麻寮所(慈利),相当于现在的商溪河和九伙坪。晚清以前名称龙溪,不知犯了哪位龙颜的忌讳,后改为商溪或昌溪。有歌谣为证:“金仙阳,银渡水,有钱难买昌溪水”,分明说的是昌溪而不是商溪,并且昌有兴旺发达之意,也有水势湍急之意。因境内有南岳寺,解放后又称为南岳。1950年代称磨市区南岳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磨岗隘区商溪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将商溪河和九伙坪并入磨市镇。
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载,龙溪隘一世百户郑仁拳(应为郑权),随覃添顺起兵归明,因出征有功,授土司百户。随后子袭父职,世代承传至礼英、智远、绶、元昊、钦、利益、思贞、添政、志道、诚道、之昌、奇常等十二代、十三世。据石门郑氏(诗礼堂)族谱载,郑氏源自黄帝,本为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为郑始祖,称郑桓公,十五传至釐公姬恽,因故分族迁居荥阳,子孙以郑为氏。至宋代,有员外知饶州府郑明时生八子,在兵荒马乱之际,八房兄弟以碎锅为凭,各持一块,自奔前程,后戏称“锅八郑”。第七房郑志,占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油榨滩大栗树郑家巷,数传至郑南琰,于宋景定年间(1260至1264年),奉谕采木来境,缴谕后旋遭世变(宋元交替),遂携家奉南岳九合铜神像一尊,卜居龙溪,建南岳寺,供奉九合铜神像,并以为家庙。自郑南琰四传至郑仁权(亦名郑权,误为郑仁拳),志谋迈众,随覃添顺起兵献土,授昭信校尉。郑仁权生子义德,获孙礼英、礼雄,礼英袭祖职,世代传承,聚居商溪,抗战名将郑洞国是其裔孙。
八、石磊隘。地处渫水中下游,西抵磨岗隘、南抵走避隘、东抵鹞儿隘、北抵细沙隘,相当于原阳泉乡和袁公渡乡地域,2005年因建皂市水库被淹没。石磊隘地名出处不详,但有两种情况可供有兴趣者参考。一是在本地土语中,磊字有形容石头从高到低依势磙动之意,在原来阳泉坪与袁公渡之间有个地名叫十里长滩,这里渫水河道收窄,南北两岸的山势陡峭,在北岸较容易发生泥石流现象,有大石头会从山坡上“磊”(平声)下来。二是在古汉语中音相同者意相通,磊与垒音同意通,既可当动词使用,也可当名词使用,石磊隘可能是指关隘处有用石材垒起的建筑。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载,石磊隘一世百户宋天荣,随覃添顺起兵归明,因出征有功,授土司百户。随后子袭父职,世代承传至元、武、宏、世缨、仲政、明宪、之臣、拱宸、拱文、三乐等十一世。另设一世副百户覃显荣和一世副百户唐宗明,其传承情况不详。笔者没有查到宋天荣一族谱牒,但经查阅仙阳宋氏有关资料得知,宋氏也源自黄帝,本为姬姓。黄帝曾孙帝喾妻简狄,生子名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受封商丘,赐子姓。契的第十四代孙汤灭夏,建立商朝,是为商汤王。商汤王的第十代孙帝辛(纣王)的庶兄微子启,面见周武王陈情请降,武王念微子有贤名,封纣王子武庚于殷。后武庚复辟,兵败被杀。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封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战国时宋为楚、齐、魏合灭,公族以国名为氏。三国魏时,宋氏望族居曹魏京兆郡(陕西关中),故宋氏大多出自京兆堂。
九、走避隘。以渫水支流南溪流域为主,北抵石磊隘、东抵鹞儿隘、西南抵麻寮所(慈利),相当于现在的皂市镇和白云乡。走避隘地名出处和遗址所在地均不详,但从走避隘掌印百户王天宝居住地看,百户衙门在今白云乡王家堰村的可能性较大。晚清以来这里称白云桥,南溪源头翻过分水岭称望羊桥,南溪下游称皂角树或皂市,1950年代称皂市区白云、望羊和皂市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皂市区白云桥乡、望羊桥乡和皂角市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将白云桥和望羊桥合并为白云乡,将皂角市镇改称为皂市镇。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载,走避隘一世百户王天宝,随覃添顺起兵归明,因出征有功,授土司百户。
据石门王氏族谱(三槐堂)载,王氏源自黄帝,本为姬姓,周灵王(前571至545年)苗裔,居于王城,以王为氏。后(蜀)汉章武(221至222)年间,王载卿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随军征蛮,永镇诸夷,世为土官,历晋、隋、唐、宋、元等数朝,世代袭职。宋代开国重臣王佑,仕太祖太宗,年迈居家,真宗时(约998年)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其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1012年),从此王氏三槐堂闻世。元末惠宗至正十四年(1354年),王成因军功授守备职,驻分水领,慑服凶顽,扶持善类,民争附之。在玉皇庙、王家堰、鸡鸣桥等处尚有祖墓。至明初王天宝献图归籍,编为走避隘掌印百户,被认定为明清一世祖。随后子袭父职,世代承传至仁先、瓒、礼茂、智广、冠、世英、大昂、大彬、忠臣、国乡、加爵、加禄、永膺、显戎等十三代、十五世,主要聚居地在白云乡等地,红军著名将领王尔琢是其后裔。
十、鹞儿隘。地处添平所东南端,北抵遥望隘、东抵澧州、南抵易家渡,西抵走避隘和石磊隘,相当于现在的新铺乡地域。鹞儿隘可能以鹰鹞多而著名。有的以为是鹞儿岩(隘岩相混),有的以为是鸡(鷄鷂相混)儿隘,皆误。晚清以后这里称为瓜子峪和燕子山,解放后称皂市区瓜子峪乡和燕子山乡,后改称皂市区新铺和青龙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皂角市区瓜子峪乡和燕子山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将瓜子峪和燕子山合并为新铺乡。据石门覃氏(光裕堂)族谱载,鹞儿隘一世百户唐武,随覃添顺起兵归明,因出征有功,授土司百户。
随后子孙传承至坚、经、世元、大安、宗宪、一舜、尧宾、文蔚、明道等十世。子孙主要聚居在瓜子峪。据石门县新铺乡唐氏族谱载,蜀汉武侯诸葛亮征蛮,先祖与添平所先祖覃万传同受武侯之封,占籍石门,为鹞儿峒长官,世守斯地,至洪武初年,唐武随覃添顺起兵归明,授封鹞儿隘土司百户。其后裔聚居于新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