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土家覃氏源流
石门土家族千户土官为覃氏世袭,要研究石门土家族就必须研究石门土家覃氏源流。
位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30公里清江航道南侧,有一座武落钟离山。据史料记载,武落钟离山为武落山与钟离山的合称,武落山为巴务相出生地,是土家先民巴人的发祥地。“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如今,武落钟离山上建有向王庙、德济亭、白虎亭、石神台、赤穴和黑穴等。
巴人有五姓,巴、樊、瞫、相、郑。巴演变为夏、为马两姓,一部分因巴务相的相字,又演变为向姓。樊演变为田、谭、彭(本姓读盘)等姓,瞫则演变为覃、陈、文、盛、秦、邢等姓。相则演变为唐、王、黄、向等姓,郑则为郑、邓、曾、丁等姓。其他各姓估且不论,现在主要看看瞫与覃之间的同一。
瞫除五姓会盟之外,直接作为姓,文献无征,但瞫覃读音相同,最早见于文献的覃儿健、覃万传、覃无克、覃汝先、覃行璋、覃彦仙、覃彦富、覃彦胜出现巴人所及之地,而且《恩施县志》(卷十)叙廪君传说,再三提到瞫姓时总写作“覃”,这显然不是笔误,而是由于纂志者认为最初的瞫姓和今日当地还通行着的主要姓氏之一的“覃”本是一回事,不妨通用。
关于覃氏的来源有人说是炎帝神农氏众多后裔中之一支,称“有竺氏”。鼻祖孤竹君。于距今三千七百多年前,为殷正月三日丙寅封诸侯于陕西南郑。姓墨胎氏。前1122年,周武王讨纣,孤竹国灭,子孙星散,各立其姓氏,而改为“有竺氏”。有竺氏赶筑祇宫有功被周穆王封赐为山东谭国,有竺氏以国为姓。三百多年后,谭国被齐桓公所灭。以谭为姓的原有竺氏人,不甘为齐国顺民,决定集体逃亡。有竺氏后裔谭姓国民在集体逃亡之前便请来巫师设坛做法,以求神佑,指点迷津。结果降下“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返家”四句谒言,经大家研判推敲后,认为“早往西行”是指逃亡的方向——西方(即指覃氏源居地陕西南郑),而且“西早”二字相叠就是“覃”字,正是谭去“言”,也阐释了“谨记勿言”的意思。最后“日落西山,及早返家”隐指等齐桓公“日落西山”了(即死了)就要及时的早早地回到山东谭城老家来。这一传说在古老的覃氏族谱中据说有明确记载,可惜是旧谱早在战乱中销毁,无从考证。但这一传说几百年来覃氏子孙一代一代相传了下来。
关于覃氏为有竺氏之后的传说:
①考察传说中覃氏祖籍南郑。南郑其实也在巴人居住之地,也就是覃氏生活的瞿塘施州以及覃氏所涉及的武陵五溪之域。重庆师范大学管维良教授著《巴族史》(1996年天地出版社)第47页载:“汉中之地为白虎巴人向北推进的结果。……汉中大约以南郑为界,以东属巴,其西为蜀;而川东巴国在汉中的东境则大约在今湖北竹山县一带,其西属巴,其东属楚,因此,西起南郑,东到竹山汉水流域的大片地区都是巴国领土。”考南郑在秦汉时曾叫汉中郡,唐代的南郑属梁州,大的行政区划属山南道,且在大巴山之西。而宋元时代,南郑地方则叫兴元府,行政区划在元代才出现陕西行省,第一次把南郑划入陕西行省,而这时南郑叫兴元路,只有明朝时汉中府与陕西才同时以省府两级辖管南郑。所以许多文献表明南郑这一带一直是巴人的地盘。
②考察传说中“覃”的来源。有人把覃氏族源追溯到谭国,说覃为谭子之后,从而认为“覃”氏民族为汉族。著名民族学家潘光旦教授。对此早有定论:“来凤县境内,姓覃的人更多于恩施,‘改土归流’前,当地最大的土司——散毛司——就姓覃。”同治《来凤县志》(卷二七)叙散毛司的源流世系,一直追溯到南朝梁代,潘光旦教授说:“覃姓,(春秋)谭子之后,齐侯灭谭,谭子奔莒,遂去‘言’为‘覃’。追溯到南北朝年代,是有可能的,实际的奕世蝉联,还不止此,只是文献无征而已;‘谭子之后’云云,却是抄了汉人谭姓的老文章,全不相干。”先辈寻根问祖,按覃字追溯,见其形同,不管音义,于是便与“覃地”“覃怀”“皇覃氏”挂靠,认谭为祖,由以国得姓,以地得姓,以宗得姓等通例联想,乃至产生了覃谭一家之说,把覃姓姓氏源流导入误区。其实光裕堂《三谱》、《四谱》,九如堂《三谱》对“有竺”说和谭去言为覃之说,早已批驳否定。
③考察周朝分封制。周武王革命成功后大封其宗室及先贤后裔,也把“有竺氏”封于谭国,爵位为“子”。有人认为分封制为华夏之裔才得分封,因此认为覃氏为华夏汉族之后裔,非巴人之后。殊不知早在西周时巴国被封为子爵。管维良的《巴族史》第51页载:
西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对勇敢善战而政治落后的巴族加强其政治领导的控制,使之成为一支有利于周王朝奴隶制大一统的力量,在灭商以后,将姬姓宗族封到巴族聚居地,建立起亲周的藩封之国。《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呈、楚及巴皆曰子。有的同志不相信有封宗姬建姬姓巴国一事,其实《正义》在解释《左传·昭公九年》周詹桓伯所说的‘……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一语时就明确指出:“巴、楚、邓,中夏之国,惟濮,远夷也。
④考察覃氏自古生活的地域。有人说覃氏自殷汤诸侯孤竹君墨胎初起始。考孤竹君生活之地就一直生活在夷族地区。当时的孤竹国城,即位于山戎与无终等夷族境内。周末奠基雍秦,其地又属沔水流域雍州、荆州蛮区。往后覃氏族人南徙,落籍发展,仍在巴郡、南郡和荆南、武陵、嶺南地区。早先皆为蛮夷族类栖居之地,其生活与汉民殊异,不服王化而叛服无常。历代用兵征剿,损兵折将,财物损失不可胜计。东汉以后,各朝有鉴于此,政策以蛮治蛮,抚重于剿的安抚政策,起用久居蛮夷地区的豪强巨酋为官司,以感化蛮情,变其离心为向心,因此,覃氏为蛮族大姓,是历史的事实。
⑤考石门编修的族谱。汉人修谱收族,长江以南则在北宋已经形成气候。石门覃姓修谱则在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即1566年)。从取名及有关资料看,覃氏修谱在覃毅宽执政期间已经开始,但源流传承一直纠缠不清,经过四代努力,方成一谱,到道光六年(1826年)再成二谱,两谱相距260年,且经过改土归流。清代修谱在少数民族中普遍展开,而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已全面结束,民族大融合的趋向,已成一种自觉不自觉地向汉族靠拢的倾向,土司各姓族谱均把自己定格为征蛮抚蛮的外来人。因而覃氏有口传与相应文字史料说有竺氏为汉族先祖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