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祥格 一个长阳农民的文化苦旅 (转)
阅读链接:http://qinjianjun6881.blog.163.com/blog/static/5279222201142954125285/
请知道覃祥格先生的联系方式,麻烦通知我,万分感谢!
——“续修普舍堂覃氏家谱编辑委员会”主编:覃建军 女士 拜托
覃祥格 一个长阳农民的文化苦旅
2007-2-1 8:12:00 作者: 新闻来源:九都传媒
2007年1月26日,积存在山林里的皑皑白雪开始融化,连日的雨雪天气也在这一天开始放晴。来自宜昌气象部门的消息称,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内,宜昌的天气以晴天为主。
伴着冬日暖暖的阳光,长阳贺家坪镇老雾冲村村民覃祥格早早来到他家准备建房的宅基旁,仔细打量2块厚厚的石碑,石碑上刻有“切莫做恶根,需当修善果”的字样。
这2块石碑是覃在挖新屋宅基的时候发现的,在同一地点陆续被挖出土的还有“覃氏宗祠”、“功德碑”和一些破碎瓷片等物。
有媒体称,覃的发现为印证流传久远的“火烧覃侯伯”传说找到了实物证据,是考证长阳土司制度的重大发现。
由于进行了18年民间文化研究,覃在当地颇有名气。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名人”,在发现覃侯伯的相关证据后,他不得不面临处置这批文物的难题。
450年的寻根之举
“在治西贺家坪,祀明代土官覃光简。”
这是土家代代相承的传说。
覃侯伯是传说中的明代土家土司,相传在覃侯伯时期,覃侯伯立了一规矩——初夜权利。所有结婚的女人,第一夜必须献给覃侯伯。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引起老百姓强烈不满。明末时期,当地百姓群起而攻之,将覃侯伯捆绑在一棵普舍树上活活烧死。
据传说,覃侯伯生前就住在老雾冲一带,他所管辖地区的民族、文化、经济在当时得到了飞速发展,其他土司均望尘莫及。
晚清时期,不少历史研究者开始研究覃侯伯文化,但450年过去了,无所突破,甚至连覃侯伯具体遗址在什么地方都是一个谜。
公元2006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成员之一覃祥格,在挖新屋宅基的时候发现2块石碑,在同一地点还陆续挖出了“覃氏宗祠”、“功德碑”和一些破碎瓷片等文物。
记者来到老雾冲村,看见几块巨大的石碑躺在地上,覃祥格正用扫帚轻轻地扫去碑上的泥土。据覃介绍,这几块石碑和部分文物都是他家挖宅基时相继挖出来的。
在堆放地上的石碑中,保存最完整的是记事碑和功德碑,碑额用上等的太湖石制成,长1米,宽0.4米,厚0.1米。这石碑很沉,需要3人才能挪动。令人惊叹的是碑额上的雕刻,大气而又精美,可以与现代的石雕技术相媲美。
石碑上的部分字迹已经受到风化而无法辨别,记者只能依稀辨出“仲子光简,其人赋英敏之姿……”估计碑文就是记叙覃氏宗祠的经过。
在覃祥格的带领下,记者还看到了同时被挖出土的“矛”、“镖”、茶臼等文物。据覃祥格介绍,通过史书了解,他发现所挖掘的都是覃侯伯时期的兵器和生活器具。
这块石碑到底是什么来历呢?长阳县党史办公室从事多年党史县志研究的杜荣东老人介绍,明清时期,“贺家坪”叫“货佳坪”,是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在覃侯伯前五代人覃添玛时期,覃氏家族搬至此处,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到覃侯伯时期,当地民族、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些石碑,记录了从覃添玛时期到覃侯伯时期由衰转兴的过程。
杜荣东老人称,从碑额上的文字来看,石碑可能是覃侯伯时期遗留下来的,具体的年代和内容,只能等到石碑上的文字全都拓下来研究才能定论。
民间文人的文化创举
覃侯伯的传说在当地很是流行,为了研究其真实性,覃的家族费尽了心思。在覃祥格这一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为当地有名的文化人,覃祥格跑遍了当地能够提供覃侯伯资料的沟沟壑壑,寻找到了4本不同的覃氏族谱,在加以考证的基础上细致研究。
据覃祥格介绍,1986年,老雾冲来了一名年近古稀的考古老人,覃祥格在翻阅覃氏家谱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覃侯伯时期的茶坊绘图。意外发现,对覃祥格启发很大,他决定研究覃侯伯时期的茶文化。
后来,覃祥格在翻阅“中国茶文化”一书时,看到唐代陆羽的茶经中介绍了制茶和品茶的工具一文,其中叫捣臼的制茶工具与他挖掘的捣臼一摸一样。经过文物专家证实,覃祥格所挖掘的捣臼就是当年制茶的工具之一。
1991年,覃祥格在一本文学杂志上发表了《老雾冲茶赋》,介绍了老雾冲茶的历史渊源。文章发表后,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地茶叶从一斤9元左右,涨价到30元每斤。1996年,在湖南举行的全国饮料、食品、啤酒博览会上,老雾冲茶荣获金奖。覃祥格说,从1996年开始,贺家坪政府正式引进资金,对当地茶叶进行开发。以前30元/斤的茶叶一下猛涨至488元/斤。
据长阳县政府一负责人介绍,“老雾冲茶”是带动老雾冲老百姓经济的支柱,近三年来,这一产业还带动了全镇、全县的经济。
民间协会名存实亡
在覃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张发黄的证书。证书的纸张已显残破,发黄的纸张上有星星点点的破洞。但记载的文字还是清晰可辨。
一本名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证》的蓝色小册子上,记录着以下的文字:
姓名:覃祥格 性别 男 民族 土家
出生年月 1966年1月
工作单位:贺家坪镇老雾冲村
协会名称: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
入会年月:1989年12月
编号:0066
这一张发黄的会员证记录着覃当年入会的情况。但是,覃在回忆协会的情况时,脸上的表情却是一脸的无奈。
“入会后,我除了参加协会组织的一两次活动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联系。”覃称,自从上世纪80年代入会以后,他同协会的联系方式主要是通过书信来往,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他同协会的联系中断,甚至现在这个协会是否存在他也无从知晓,更不用说会长是谁。
农民出身的覃曾经在县文化馆工作过,上个世纪经济发热的年代下海,身份又重新恢复到农民,但是出于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默默追寻着当地民间文化的方方面面。
覃表示,在长阳贺家坪,他是该协会的唯一会员。虽然他一直试图和协会联系上,但是每次的联系都没有成功,他只好又回到民间文化的默默钻研之中。
覃的说法得到了长阳县贺家坪镇文化站站长李道洲的肯定。李称,随着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的不复存在,和覃一样的基层文化爱好者联系也越来越艰难。
文化站长的扼腕反思
“山上出细茶,山下产棉花;窑里烧细瓷,瓷上有莲花。”
覃一边细细抚摸着出土的瓷器碎片,一边向记者讲述着侯伯的传说。覃称,现在发现的东西正是侯伯时期的文物,对于研究长阳的土司文化意义重大。
覃一再表示,他现在的结论来自对有关资料的研究,按照现在的出土情况,地下还应该有更多的发现,进一步证实覃侯伯传说的存在。但是由于知识的缺乏,覃对于下一步的研究显得有些举步维艰。
对于出土的矛、镖等铁器文物为何要用水清洗的疑问,覃称:“出土的文物,我都用水清洗。至于是否合适,我也不是很清楚。”覃表示,由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现在他只有将出土的文物放在家中,但是文物的安全问题他也没有办法。
长阳县贺家坪镇文化站站长李道洲称,由于近年来基层文化组织的边缘化,现在镇文化站的处境十分艰难,对于覃这样的民间文化能人也是爱莫能助。
“民间文化的根在民间,没有覃这样的文化人,民间文化的搜集和创作将十分困难。”李称,“覃是我们民间文化的一个宝贝,在上世纪90年代时期,民间协会的联系十分紧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民间协会的联系越来越少,如何加强同覃这样的民间文化人联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不加以克服,民间文化基层触角的链条将中断,民间文化的创造和搜集也将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