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油彩长卷 描故土风情 -覃德华
大型油画《城隍图》(局部)。
《刘三姐·歌海情韵》(局部)。
4月14日,南宁市邕州老街。春日的暖风带着点黏腻的感觉,天有点阴。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欢声不断。覃德华却话语不多,谈到画事,还是寡言,只是打开带来的精美油画作品集,任你一幅幅欣赏。
连绵的群山、葱茏的树林、袅袅的炊烟、潺潺的流水、古老的村落、晚归的牛群;“故乡的月亮湾”、“江边老屋的碾米水车”、“农民的午餐”……一幅幅田园诗歌长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有责任去赞美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覃德华说道。他的家乡,是在广西兴业县城隍镇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童年时代,他常跟在父母屁股后边上山种地。山脚下怒放的野花、树林里唱歌的鸟儿,如诗如画的故乡孕育了他和他的艺术灵魂。他用了20年时间描绘自己熟悉的乡村农舍、山川河流,还有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
覃德华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画法源自感悟与苦练。那是一条更艰难的路,却也成就了他的艺术个性:直率、本真、简练、传神。人物造型,因人而异,各具其貌;画面色彩,沉着鲜明;线条灵动,别有韵味。
有的画家是“集大成者”,也谓“全才”。而有的画家则是“偏才”,个性比较鲜明。自学成才的覃德华经多年勤学苦练,终于在而立之年成为一个职业画家,从最初的反复模仿练习他人画作,到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偏才”之路。
“如果把油画比作科学,那么中国画就是哲学。”覃德华如此诠释油画与中国画的区别。他说:“艺术作品是画家个性的发扬与创造,民族性也可以说是个性。只有理解和领悟了民族精神,怀着对本土文化的敬畏和热忱,才能使油画这个‘舶来品’变得‘民族’起来。”他的作品《江山多娇图》《盛唐图》等历史题材及少数民族题材因“文化涵盖面宽广和中外文化多重性兼容”而得到别人关注。
作为“偏才”,一开始,覃德华并不求全,而是把中国画与油画艺术手法巧妙结合,虚实相生。在油画中以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来展示。他以自己深爱的家乡为研究对象,花了近两年时间,完成了长达6米的大型油画《城隍图》:家乡的老屋、故人旧事……以巨幅长卷的形式展开,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都是经过中国画的写意勾勒,虽然用的是西方油彩,却没有油画布面颗粒的痕迹,反而使画中的人物更加栩栩如生。作品在北京、广州一经展出,便受到观众好评,也鼓舞了覃德华的创作热情。
在一次老友聚会中,广西文艺理论家黄祖松提议覃德华创作一幅有关刘三姐的作品。他很快将文稿构思出来,时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潘琦对“刘三姐”创作非常支持,在构思与画面情节方面提出不少宝贵意见。覃德华在乡情友情的“包裹”下,开始了《刘三姐·歌海情韵》的创作。他走遍了广西12个知名景点,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考察,几易其稿,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幅长达12米、画面人物多达2000多人的巨幅油画问世。新颖的构思、精致的笔法、明丽的色彩、壮观的画面,全景式地再现“只因有了刘三姐,广西如今成歌海”的生动场景,成了一张世界认识广西风光的“名片”。
有哲人说,切莫模仿别人的艺术,自己要创造独树一帜的艺术,即使继承师名,也莫继承师艺。覃德华就这样自立门派,成为画坛一个个性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多次入选国内外大展并获奖,还先后在北京、广州等地举办个展,普遍受到好评,作品也被不少国内外相关人士收藏。
聊到未来有什么打算,覃德华坦言自己将再去感受祖国的山山水水,在大自然中汲取创造灵感,准备创作一幅以全国56个民族大合唱为内容的巨幅作品。忙碌中的覃德华,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个展,准备把近两年创作的30多幅作品在北京、广州、南宁作巡回展出。
来源:广西日报 201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