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民怀念覃应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与壮族“三月三”紧挨着,不禁让广西人民,特别是壮族群众更加怀念老红军、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主席覃应机。覃应机忠诚于祖国、党和人民,他机智勇敢、冲锋陷阵,为人民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覃应机出任广西公安厅首任厅长直到他去世,在广西从政达四十年之久,担任过许多部门的领导职务。他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西各族人民的经济和文教事业鞠躬尽瘁。
今年是覃应机诞辰99周年,广西群众纷纷来到位于东兰的覃应机故居、东兰烈士陵园将军园内的覃应机铜像、广东连山鹰扬关景区祭拜。年长的老者还向后辈讲述覃应机生平事迹。
机智勇敢,激战鹰阳关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不变的是老红军的精神和品质。清明时节,广西、广东的群众自发的到鹰扬关景区缅怀革命烈士。这里还有1988年,覃应机为鹰扬关题写的碑记:“1931年1月17日,红七军路过此关。”碑记言简意赅,没有故事细节,但每个字都在向人们述说红军那段光辉的历史。如今这里已成为连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0年11月10日,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率领红七军队伍于从河池出发,计划北上与中央红军汇合,两个多月时间,在湘桂边界迂回前进,受到敌人重重打击,几次进出广西,1931年1月14日傍晚从湖南江华拆返广西桂岭。到达桂岭时,红军队伍从原来的7000多人剩下3500多人。红七军在桂岭进行了著名的桂岭整编。同年1月17日夜,邓小平领导的红七军作为战略转移的五十五团、五十八团的部队经广西进入连山境内鹰阳关时,曾与广东连山军团发生激战,覃应机参加了这次战斗。随后,红七军在鹰扬关埋藏了一批不便携带的山炮和步枪。
1971年,覃应机专程到鹰阳关寻觅这批革命文物,但没找到。1992年,覃应机应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之邀,参加了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随后三到鹰阳关,写下了“红七军路过此关”题词。县旅游局石刻了介绍覃应机三到鹰阳关的纪念碑。
待人亲善,与群众心相连
许多连山老人回忆说,经过连山的红军纪律严明,待人亲善,买食品、物品都会付款。这给连山各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初步的认识。
禾洞乡黄柏岭80多岁村民张龙真还记得当年见到红军时的情景:红军刚到村时,村民们都害怕得跑进山躲避,他因为被斧头砍伤脚无法走路,只好躲在家里。但张龙真看到红军进村后不扰民、不抢东西,还帮助打扫街道和庭院。一位红军轻轻地敲开他家的门,买了一个南瓜和一些柴,还主动递上了两块光洋。
覃应机出生于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他10岁就参加了劳动“童子团”。1929年10月,参加韦拔群指挥的农军攻打东兰县城的战斗,随后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同志领导的百色起义。同年冬,保送进入韦拔群在“东兰县劳动小学”开办的“青年训练班”学习,受到韦拔群的亲自教诲。在学期间加入共青团,毕业后加入红七军第二纵队。1930年11月红七军在河池整编后,随红七军北上进入中央苏区,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覃应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红军是人民的部队,当然会爱戴百姓。
乡音亲切,赢得群众支持
覃应机爱戴百姓,一次,他就用亲切的乡音为部队立下大功。1934年10月,红七军从广西的资源县到达贵州的黎平县。在漫长的行军途中,没发现一个人,到处是荒凉破败的景象。没有老百姓,这给红军在掌握信息、补充给养和制定行军路线等方面带来诸多不便。因此联络当地百姓,成为当时部队的首要任务。
当时,覃应机在补充师侦察连工作。上级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三军团保卫局局长罗瑞卿点名将他调回三军团保卫局当主任科员。覃应机报到后,立即带领一队保卫局战士跑到城郊山头上,拿起广播筒登高喊话。可是喊了老半天,没有一个老百姓出来。害怕兵勇是老百姓的共同心理。怎样消除这个误会呢?覃应机想:黎平的土语与我家乡相同,我试着说土话,可能会打动他们的心。于是,覃应机叫来几位老乡一起到城郊走村串寨。一路上,他们特地用土话大声说道:“他娘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如狼似虎,老百姓被吓得魂飞魄散了,连红军都不敢接见了!”话音刚落,立即有一个壮年人从路边的一块大石头后而探出头来.用土话问道:“你们是什么人?家住何方?”覃应机当即回答:“我们是红军,我来自广西东兰。”听到覃应机这口标准的土话,那壮年男子犹如见到亲人一般,高兴地跳出来说:“走,回家煮饭。”覃应机说:“我们红军人多,光你一家接待得了吗?”只见那壮年人从腰问拔出弓箭,纵身跳上一块大石头,对着路边的大树一箭射去,一根树枝应声掉下地来。刹时间,从山谷中、树林里和岩洞中走出不少群众来。当天晚上,红军在黎平县城郊举行了军民联欢会。在晚会上,军民欢谈时的土话,都是靠覃应机翻译的,大家感到十分高兴,都夸覃应机能干,罗瑞卿也赞许道:“小覃不愧是个好侦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