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长官司的由来与兴衰
上林长官司的由来与兴衰
(覃守朝 广西弘勤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本文核心提示:我之宗族从何至?为何而来?在此兴衰与崛起!
一、建置与沿革
明代郭子章著的《郡县释名》说:“广西有三上林,一属宾州,一属田州,一为上林长官司,义俱未详。” 经查史料,历史上广西确实曾经长期同时存在三个以“上林”为名的县级机构——上林县、上林土县、上林长官司。上林县在今南宁市;上林土县在今田东县思林镇;上林长官司在今广西田林县八桂瑶族乡,就是作者的故乡。明朝之前,上林长官司称上林峒(或称上林亭、里)、上林州,意为有山有水,龙头饮水的地方。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和生存。二十世纪80年代,考古队在八桂瑶族乡弄瓦村八六坡等处出土采集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钺、穿孔石、小石条、磨石……;田林县八渡瑶族乡八全庄(驮娘江岸上)至今还屹立一块“上林里告示碑”。
据嘉靖《广西通志》、万历《土司志》载,汉前的上林峒(亭)属大理国;汉时属句町国辖地,包括今云南文山州东部的广南、富宁等县和广西右江上游西林、隆林、百色、德保、那坡、靖西诸县;宋、元仍为上林峒,据《明太宗实录》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由上林峒改设上林长官司,该司存在257年,属泗城州;宋前及明上林长官司(州)土官的旧署,在八桂瑶族乡平署(平出)屯,今只见署垣墙脚(解放后被挖,当地粮所或供销社用石条作建筑材料)。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七月,桂西地区改土归流,废上林长官司置西林县,迁到者角(今田林县定安镇),属泗城府。记载西林历史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西林”二字。县名为什么叫“西林”?《西林县志》这样解释:“因此地域宋、元称上林峒,明称上林长官司,存其'林'字,又因位于广西极西故称西林。”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中国地名的由来》认为:“清置西林县,因地处田林之西而得名。”
宋、元、明时,泗城州(1053——1657),辖古勘峒、利州、侯唐州、归乐州(今右江区永乐镇)、龙川州、程县(今天峨县)、唐兴州、上林峒、安隆峒。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泗城由州升为府。清至民国,泗城府(1658——1913),辖西隆州(今田林县旧州镇)、凌云县、西林县。安隆长官司(今田林县旧州镇,由峒升州司)辖黔罗甸、望谟、安龙、册亨等县在永宁州界内。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国民党广西省政府决定在凌云县划出马岩、汪甸、唐兴、皈乐、龙川5个乡归百色县(今右江区永乐镇)。黔西南覃氏是从皈乐(归乐),今右江区永乐镇覃氏迁居的,黔西南州政协原副主席覃发修宗亲临终前仍找不见的宗籍,如今终于有了着落。
据黄佐《广西通志》记载:“泗城州,东至东兰州界二百里,西至上林长官司界一百二十里,南至田州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永宁州界一千里。”这是泗城州方千余里的四至疆域,是明代广西左右江辖域最大的土州。
民国23年冬,由西林县改为田西县,县治在今田林县潞城瑶族乡。解放后,由田西县改设田林县,部分归隆林县、西林县和凌云县。
二、土司及权力
“土司”是壮语译汉的谐音,“土”即“本地”,“ 司”即“官”
据史料记载,在土司时代,上林峒、司人是分等级的:土官及官族为一等,外来落籍的汉人为二等,服侍土司的人为三等,农人为四等。岑覃等姓氏本源自中原汉族,怎么后来成了土司了呢?
追溯历史,我们很容易揭开答案。
旧广西原先聚居着零星的少数民族部落,历代王朝都视为“南蛮”,“荒服”,“化外”,“蛮夷溪峒”。西汉属于牂牁郡地,“唐代诸夷内附”,才在这里置羁縻双城州。宋仁宗时,岑覃等姓氏从中原南下广西平乱有功,其后裔世袭领地作官,屯田戍边,永久居住。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是百越的一支,其主要源流:瓯——瓯骆——西瓯骆——西瓯骆越——乌浒——俚僚——俍——沙——侬——僮——壮,其实一脉相承。因随狄征南的中原汉人,打仗很难带家属同行,既要留守边疆,便纷纷入赘壮家,或娶壮家姑娘为妻,安家立业,繁衍生枝。长此衍化,入乡随俗,子孙住壮寨,讲壮话,慢慢地融为一体,相对开化的留守官兵在族中渐渐有了威望,成了壮族首领。后来这一支中原汉族官兵与土著壮族结合产生的新壮族成了当时广西本地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渐渐成了“本地” 即“本地官族”,世袭桂西各峒州司府也就顺理成章了。
唐朝时,由于国家版图辽阔,中央王朝对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鞭长莫及,中央王朝为了管制这些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就推行一条“以土制土”、以夷治夷和以蛮制蛮的收买政策,在这里建立“羁縻机构”,收买、招抚地方土著首领授以官职,管理地方。这些土著首领广西壮族就叫“土司”,土司是整个土司制度的核心人物。土司只要愿意向中央王朝纳贡,不脱离中央王朝,其他事由土司自己管理,实行高度自治:有自己的特权,有自己的武装,有自己的官衔,有自己的财富,整个官族荣耀无比。当时的土司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享有特权。政治上,朝廷不任命官员,一切权力属于土司,土知州,土知府俨然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并且世袭。经济上,朝廷不收赋税,由土司自行管理。军事上,朝廷不派驻军队,土司自己养兵,朝廷可调动土司的军队去打仗,土司也可以用自己的军队在周边地区进行掠夺扩大势力。他们掌握了地方全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宗教大权。
三、土司之兴衰
唐末宋初,上林峒属侬氏领地,侬道贤为首领,侬氏认为属句町县。上林峒的对面坡囊银(今八桂乡府后龙山顶,仍有侬氏筑磊的炮台和数十米的战壕)。
元泰定二年(1325年)以前,上林州(峒后)归属于特磨道;民国《田西县志》载,宋仁宗时,侬智高举兵反宋,皇佑五年(1053年)宋皇派狄青大将军南下剿灭,自此由岑覃潘许为“四大里民”分封领地,势力最强。从《田西县志》记载看,覃氏原籍浙江余姚县,而云南广南县覃氏碑谱和广西隆林县覃氏《宗枝部》记载:覃氏籍居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为此成为两个版本的籍贯,谁正确呢?笔者认为,确认后者的祖籍为准,原因其一:当时南宋都城在浙江绍兴府,仁宗皇帝派狄青为将军、岑覃潘许四姓为佐将南下征侬,绍兴府作为战前的集训地,并非各姓氏的原籍;其二:《田西县志》记载时间是在覃氏碑谱和《宗枝部》之后,县志仅在民国编写,而《宗枝部》是在清光绪之前编写的;其三:桂西岑、许氏的祖籍只确认是河南省,其堂号分别为“南阳堂”和“高阳堂”,而不是浙江籍的堂号;其四:从查阅明清时期的《绍兴府志》和现代《余姚市志》看,绍兴和余姚没有找到覃氏;其五,笔者咨询过编写志书的元老,他们说是笔误(当时没有佐证,江西浙江都是江,且相邻,故将江西说成浙江之误,或傍岑之祖)。据泗城州《黄氏家谱》和《王氏宗谱》载“宋朝佑4年(公元1052年8月20日)自京起兵征剿侬智高。狄青武襄公为招讨,岑仲淑将军为参赞,将佐有覃高、杨廉贞、王振、许必达、潘显、李逵、黄洪等大兵进剿渠逆,函首奏捷于京师,朝廷拟议,即以扩疆隅,锡为祚土,所有将佐,论功升偿,乃分覃高(后为覃奇龙世袭)、杨廉贞分守上林八甲(西林县),王振镇守桑郎十甲,潘显、许必达分守路程八甲,李逵分守天峨四甲,黄洪镇守江北黔界罗斛八甲零三亭。俱世袭土职,各招佃户,各抚其民,而总听于土州府。”同时,据云南广南县覃席元公墓《碑谱》记载,元朝上林峒,覃朝世袭佐仕,为龙图英阁大学士,殁于京师;元四年覃朝的士威、士达和士远三个儿子随军征战两广有功,而补受世袭,先后到庆远府任大学士和广西左江思恩军民府任职;其三弟兄又带兵到大藤峡剿寇有功,委授世袭泗城州。明朝,士达的汝廉、天禄和覃相三代子孙分别在泗城州为官;明末,覃相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他们创立了20个字辈,用“福”字开头,老大叫覃福佑,首任上林长官司长官;老二老三在外任官(待考)。覃福佑生于明朝天启七年,于康熙四年督抚委任其为兵丁道会,康熙九年福佑公战死于沙场,终年四十八岁。宋、元、明三朝的土司是军政合一和分封领地世袭,相当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因公殉职的福佑公有应祥、应祺、应祊和应龙四个儿子均世袭任官,老大应祥住荣源县做官、老二应祺任田阳知府、老三老四应祊和应龙继父职分住八桂街和路城司;康熙四年,由上林长官司改立为西林县(迁署于今田林县定安镇),并改土归流。乾隆,应龙公的儿子覃日恒、孙子覃世鼎先后在路城司任州司马官;同治,应祥公的玄孙覃席京受皇清例赠修职郎庠生加六品衔。据此,上林峒(亭)覃氏来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今为市级县),其祖先曾在上林峒、州、司为长官,是无可非议的。
明成化年间(1465-1487),泗城土官岑豹多次出兵攻打上林,灭其族(岑志威兄弟家族被残杀)占其境,上林长官司被迫把治所移至今西林县“那劳”乡,投靠广南土司府。至此,岑氏在原上林长官司任职先后有岑子成、儿岑保、孙岑志威和岑志杰及曾孙岑世荣四代约100年。
据考古发现,潘雷于宋仁宗时随狄征南为总兵,其墓在今田林县板干后龙山,兵署在今潞城乡百昂屯,均被毁。
据明《广西土司志》和黔桂黄氏族谱载,至明朝洪武以后,泗城岑氏土司势力已经涉越红水河北岸,辖境扩大,再划甲分亭,由所属头目世袭土职。如黄氏迁衬江北罗斛八甲三亭,王氏守桑即长雹十甲,覃氏、杨氏分守上林八甲,潘氏、许氏分守潞城八甲、李氏分守天峨二甲。各头目“世袭土职,各招佃户,各抚其民,而总听制于土州”,形成了泗城州从土知州,到头目、甲目、亭目的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具有民族特性的封建领主经济之上的政治制度。
有些志书叙,明上林长官司长官姓氏及政务无考,可谓编者偏见了。
上林长官司被废,不仅是桂西土司乃至中国土司被废的缩影。且看以下史料:
清雍正年间,云贵广西总督鄂尔泰上书雍正帝:“土司钱粮,解上者一,取于民者十。一年一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司一娶子妇,则土民三年不敢婚。土民有罪被杀,其亲属尚须 “垫刀”数十金,终身已无见天日之期。今沿数百载以夷治夷,遂治以盗治盗,苗倮无追赃抵命之忧,土司无革职削地之罚。若不铲蔓塞源,纵使兵刑钱谷,事事整饬,皆治标非治本……广西土司州县峒寨五十余员,分隶南宁、太平、思恩、庆远等府,多狄青、王守仁南征时所留遗,其边患除泗城土府外,余皆土目横于土司。且黔粤自以(羊可)为界,而粤之西隆州与黔之普安州,逾江互相计入,苗寨辽阔,文武动辄推诿。应以江北为黔,江南归粤,增州设营,形格势禁,此事连广西也。”这本奏议得雍正采纳,数省土司遂全皆改流,泗城土府就是其中之一。
鄂尔泰奏疏上所罗列的土司行为,是朝廷对土司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的把柄,也是土司最终没落的证据。
据嘉庆十八年二月《奉宪严禁积弊告示》中“据称:西林县改流时,旧有土族潘许岑覃四姓充当里民,苛索派累”;再如向志文《岑氏土司与泗城古州府》一文最后说:
末代土司岑映宸淫暴,似乎是泗城土司走向绝路的天意。其实,泗城土司的衰亡是历史的必然。土司的存在有一些前提,一是地理的偏远,二是民族的复杂,三是朝廷力量暂时鞭长莫及,就是民谚所说的天高皇帝远。如果朝廷强行介入,不但行政运行成本极高,而且风险很大,因此最佳办法是实行羁縻政策,实行地方自治。在这些前提下,土司才得以生存延续,而且不断的改朝换代,使泗城岑氏土司绵延近七百年之久。但是,社会在不断变革,封闭的土司日益变得腐朽没落,严重制约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其处于分裂与停滞状态。再者,不断强大的中央集权渐渐视土司为累赘,担心其尾大成患。所以废除土司改土归流,又成了最佳选择。
由此看来,土司的消沉,这是土司自身造成的,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个时代的寿终正寝,正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就要来临。
四、后裔之崛起
民国起,改朝换代,社会动荡,直到文革十年动乱,达半个多世纪,不仅是覃氏家族的落泊,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虽然家族谱、古墓等文物被抄被毁,但是覃氏的基因和智商还源流,正如枯木逢春一样地崛起!当今盛世,国泰民安,古墓文物等得到保护,覃氏人丁兴旺,不愁吃穿住行,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自由,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前几年桂西覃氏已成立了宗亲会,寻根问祖,祭拜祖宗,密切交往;修纂族谱,捐资助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弘扬美德,崇尚文明。
自1993年起,上林长官司长官覃福佑、州司马官覃世鼎和武显将军覃守正3座古墓,得到田林县人民政府下文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品官覃席京古墓列为文物保护点。目前,隆林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拟报清光绪二品官覃修纲墓为县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桂西、滇东南和黔西南覃氏都是同一板图(行政区域)和同祖共宗的,也是上林长官司和安隆长官司的覃氏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如今两地长官司的覃氏后裔已发展到10万人,跨越了驮娘江和南盘江流域,成为句町、夜郎古国王侯将相的继承人。近几年来,田林县当地和周边的百色市隆林、西林、凌云、乐业、右江区等各县(区)及滇黔覃氏后裔,在上林峒的古墓地举行每三年一次的祭祀大典;同时,为贫困大学生捐资助学;慰问80岁以上的覃氏老人。如今覃氏后裔,虽在中央没有高官,但遍布海内外,安康是福,知足常乐;但愿犹如覃福佑太祖创立字辈的后面一首“永守上林业,威烈万年丰”的诗句那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祈盼祈福!
上文如有不妥,敬请专家学者赐教。
邮编:533300
地址:广西田林县乐里镇新安街3号
联系人:覃守朝
手机(微信)号:13768460957
2017年6月30日于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