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氏普舍堂三修族谱序
覃氏普舍堂三修族谱序
三修族谱编纂委员会主编 覃建军
族之有谱,犹如国之有史,府县有志,史载一国之盛事,谱叙百代之源流,族谱记载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是理清血缘关系、数典认祖、增强族亲凝聚力的专著,是研究历史、地理、社会、民俗等参考资料。尊祖敬宗、尊长爱幼、传承有序、荣辱与共,既是家族的规章,也是治国之道。覃氏普舍堂长阳族亲于1901年至1925年所编纂的二修族谱至今百余年,族亲繁衍过万人,然世代之渊源,或已在族中漫漶不清,又因老族谱资料匮乏,年湮代远,族人有遗根忘本之忧、断谱乱序之患,新修族谱,迫在眉睫。加之中华覃氏编修姓氏专志领先于全国,覃氏普舍堂人丁兴旺,当响应在先,我族多有勤劳善良、知书达礼之辈,俊才贤女不乏其人,及时修缮族谱,追溯前辈之伟业、先祖之德馨,记载世代之俊杰,概述全族之盛况,在覃氏之林占据一席之地,意义深远。
时光如流,自始祖一人之身,衍万人之民,支派愈盛,分散愈广,但一脉之后,人在各家各户,各亲其亲,取名各在自拟,同名同姓繁杂,云山旷隔,时日愈久稽考愈难,谱牒未兴,宗次渐失,行同路人,情何以堪。先辈历代不忘修谱,认祖归宗不乱攀附,为后世留下了珍贵文献。大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的《覃氏世代家声》记“始祖,皇覃氏”“《禹贡》‘覃怀底绩’。周穆王时,有竺氏封此,因地为姓”等信息皆注明“录于前明覃氏老谱”,可见在1559年之前已有族谱传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的族谱记载:“远祖四川马湖府细沙溪人氏,弟兄三人下来避难,一个长阳,一个红花套,一个黄陵庙,至今不得相亲,取出皮子一张写着一祖三子。”先祖世代所传族谱传承了世代繁衍迁徙信息,后世当诚挚感恩先祖于颠沛流离之时所幸存的信息至今未散佚,吾等才有祖可寻,心中才有根底。
吾族远祖居四川马湖府细沙溪,今查访细沙溪属四川省屏山县龙华镇辖地,彼时距今约千年。长阳在二修谱时推测在“宋南渡”后十余代人辗转于瞿塘峡、江西、宜昌一带,“始祖蜀裔,峡州(注:今瞿塘峡一带)流寓。三百余年,贼乱明纪。族众逃窜,奔走流离。”这与重庆、陕西、宜昌覃氏族谱上的记载“祖谱蜀裔峡州传三百余年,祖籍四川马湖府细沙溪,因避虎荒移江西南昌县丁字街北门,后人又避乱迁南沱……”是一致的。明清老族谱记载第三世百川公“旧谓公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太平街大花栗树土地人氏。因江西填湖广遂迁老黄陵庙,与庙僧相善,遂痘医于此。殁后葬庙左,断碣存焉……本祠以公始迁于此,遂以为始祖”,先祖在江西仅居数十年,折回到宜昌莲坨,移居黄陵庙,医治瘟疫天花即“出痘”而行世,七世祖添玛公徙居长阳,二修族谱载“黄陵庙建添玛观”,长阳贺家坪三友坪存有添玛观遗址,两地的记载印证了添玛公徙居长阳尊为覃氏普舍堂始迁祖的史实。添玛公于元末落籍长阳而立“普舍堂”,在大明嘉靖三十八年的《覃氏宗祠堂号正义》中明析“普者,广也,大也;舍者,施也,惠也。”祈望家兴族旺,族民向善,广施福惠,寓意深远。二修族谱的《覃氏源流总序》阐述“暨《事类赋》云:‘覃姓老人拾西流树植此,后分二枝,有似佛国普树舍树者,大至数十围,子弟踏青,歌舞其下,其花自发,遂名为普舍树’”“遂建堂之始,公议白果树为我族之普舍神树,每岁奉祀。宗祠堂号‘普舍堂’。奉添玛公为开疆始祖,各分支据此各建支谱云。”由此告知世人,添玛公为覃氏普舍堂之始迁祖,所奉普舍神树即为白果树。
添玛公生德贤,德贤生仁厚、仁和二子;仁厚生覃畇、覃畛二子,仁和生覃畯、覃畴二子。覃畇生七子宪简、光简、明简、智简、威简、成简、足简,覃畛生三子仪简、从简、儒简,畇畛二公之子均由覃畇公抚养而成,誉为“共庆十全之义”。覃畯生子政简,覃畴生子太简,覃氏普舍堂在“简”字辈分为十二大房。据政简、太简房之合修覃氏谱序记载十二大房“及晚年分居,田产屋宇、厚薄华仆均不计较,独择其某处与某弟兄相宜者使居焉。弟兄皆服其位置得宜,不开争端”,覃氏普舍堂族裔繁衍兴盛,家大业大,先祖能够彼此不为钱财山田生端肇事,相亲相善,和睦相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历经五六百年族亲仍然相惜相扶,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成为了湖北长阳覃氏大宗。
国之兴盛必赖于治国之道,家族兴旺源于严整的家规家训。普舍堂先祖在明清时期既立有“家规总录十议”,这在重庆手抄族谱上可考,在二修族谱时先辈再议定“家训十则”,这些家规家训在教育族民、敦亲睦族、教化人伦、规范人生和稳定社会秩序等皆起着积极作用。覃氏普舍堂家兴族旺,重视躬读勤耕、文武兼修,社会贤达、人文雅士辈出,普舍堂能够凛立于各氏族之林,无不与严整的家风族风有关。比如:在明清族谱中记载了二房光简公“覃公侯伯,大明嘉靖时土官”“征蛮剿寇,功成名冠,列千户,领宜侯,掌总兵”;八房第十六世祖从简公为明朝翰林;第二十一世祖胤兰公为“明朝庚午举人,由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五房第十八世祖典荣公系明朝末年庠生;太简房第十八世祖朝缙系明清两朝庠生……据统计,全家族明清时期有土官1人,进士举人5人,荣禄大夫1人,黉门贡生1人,秀士1人,处士1人,国学7人,太学生3人,廪庠生、庠生43人,武举、武庠生18人,儒学正堂1人,候补儒学正堂1人,生员、职员5人,监生、附生、增生、文生、武生等13人;载入古本《(湖北)通志》《宜昌府志》《长阳县志》的普舍堂覃氏人名有39人。在现代人物中,有“农村合作医疗之父”覃祥官曾作为国家卫生系统的典型代表,出席了在日本、菲律宾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会议,曾三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还有全国优秀法官覃发国、少数民族文化名人“巴山舞之父”覃发池、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正高级农艺师覃伟、湖北省政府表彰的“农村基础教育先进工作者”覃碧祥、陕西省“陕西农村百名杰出人才”“党员致富带头人”“三秦巾帼十杰”“三八红旗手”的农民企业家覃春兰、陕西省“教学能手”覃春奇老师等名冠地方,他们是现代覃氏普舍堂后裔中的杰出代表。家族中还有无数族亲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勤奋工作,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为地方的发展尽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普舍祠堂之正之明,犹如山之巍峨,源其来脉之长,普舍堂家族发达兴旺,必依广大宗亲之贤达,恪守祖训,将良好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文明风范等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沿袭,只有覃氏族裔世代奋进,互帮互助,立功创业,方可在氏族之林占据一定的份量,光彩千秋。
三修族谱的编修时值国泰民安,盛世修谱,人伦使然。族中有心之人倡修族谱,族亲群起参与,编委会成员群策群力,四方奔走,知难而进,客观考证,数拟纲目,反复正稿,历经艰难、坚持不懈地完成族谱的续修和编撰工作,历时七年,预期告竣。奉读新谱,上以溯祖宗起家创垂之艰难、奋进崛起之维艰,追慕先贤之懿行嘉言;下以示子孙敬祖睦族,明晰世系传承,启我族志,齐聚族心,传习良好的家风族风。细阅新谱,惟望读者体恤编委会成员同心同德共创修谱大业之苦心,编委会力求把普舍堂族谱做到内容详实、条目清晰、图文并茂,力求多角度地反映家族的历史及文化的靓点,然而诸多局限,疏漏难免,若能以此明鉴古今,光大前业,惠及来者,吾等劳苦有所值,则倍感心安。掂量新谱,期冀无限,望覃氏之万古血脉长流涓涓,世代团结和睦,勤奋上进,厚积德善,弘扬家族美德,光前裕后,志高致远!
是以为序,与读者共飨。
二〇一八年二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