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覃友仁被杀史实的初步判断
作者:覃章艳
明太祖实录载“慈利土酋叛杀千户覃友仁,命左丞相周德兴平章曹良臣李伯升将兵讨平之”。同时间在明史周德兴传中载:慈利土酋覃垕联茅岗诸寨为乱。这里可以肯定的是慈利土酋没有第二种可能,指的就是覃垕。被杀千户是覃垕的长子覃友仁即覃仁。
明.《武职选薄》载:覃垕吴元归附,应该是指覃垕派长子覃友仁向吴王朱元璋贡马二十匹。吴王钦依授覃垕为茅岗隘千户所正千户,长子覃友仁替副千户,朱元璋为何将替字给了覃友仁而不给覃垕。因为这“替”字是世袭罔替的意思。即为茅岗千户所指定了世子。
《武职选薄》又载“因家不和”蒙江夏侯征诸洞蛮夷将所一概奋革。“因家不和”这四个字里包含着惊天动地的历史故事。这不是一般的不合,而是父子之间的权力之争。覃垕已是六旬老人,世子有抡班夺权之心并不奇怪。加之父子间对当下时局持有不同看法,覃垕是陈友谅的老塔挡自然一如既往,而覃友仁面见过吴王朱元璋,对吴王和吴王的治軍留有很好的映像,看到了吴王的前途。这样父子之间的政治嫌隙越来越水火不容。覃友仁欲夺权投靠朱元璋不慎泄密,被覃垕发现,当即将其斩杀。覃友仁是朱元璋钦定的茅岗千户所正千户的接班人,覃垕竟敢私自斩杀,已是对皇上的大不敬。加之,覃垕造**在前,楊璟久攻不下。这时覃垕又有这条大不敬的罪名,数罪并发,才有皇上“命左丞相周德兴平章曹良臣李伯升将兵讨平之”的大动干戈不剿平覃垕誓不罢休的阵式。
此等大事,有失覃氏脸面,加之江夏侯征诸洞蛮夷将所一概混革,千户所没了,人也死了。作为家谱(福祖支谱)肯定要作一番处理。覃垕是乱臣贼寇,上下三代是不能入谱的,即福祖之子(未详)一覃重三一覃友仁一覃荣。当时覃荣年幼,避住桃花江躲过一劫,改名覃添佑,于洪武三十一年征酉州蛮贼获功赴京钦授洞长职事。五代传承世系,就这样被《福祖支谱》的编纂者全部抹去,仅仅留下覃福祖和覃添佑两代,这样便顺理成章地变成了福祖生添佑,以讹传讹,流传后世,这是对史实的歪曲,应予纠正。还要提及的是,如果加上抹去的五代,不是与宗图世系的绪祖和添顺之间传承五代正好相吻合嘛。
然而在张家界地区,一个私谥的”覃垕王”至今在这里还有良好口碑,而作为胜者一方的先锋官武德将軍覃添顺,也是私谥的公王,在这里却流传不开。这是因为,历代官方看重的是正统和统治秩序。而百姓看重的却是公平正义和公众利益。历史上覃垕在这里作了一件大好事,他联合田大和八鼓皮等十八洞蛮赶走了蒙古人,将蒙古人抢占的土地重新分给了洞民,因此深得洞民之心。 而朱元璋在征剿覃垕时軍队大量屯田,抢占土地,洞民深受其害,众皆不满。朱元璋在湘西局部地区失掉了民心。乃至在武陵山区对覃垕不顾官府的压制代代口碑相转。到了现代,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在张家界人文景观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再次为传颂覃垕王带来了机会。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覃垕王而不知道有七里公王覃添顺。这便是得人心者得天下。还要说明的是,文中的覃友仁和石门的覃友仁是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出身的两个人。覃友仁(覃仁)是明初茅岗隘人氏,是覃垕的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