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传统民歌(上)
[b]第一节[/b] [b]概[/b] [b]述[/b]
鄂西土家族地区是一个歌舞之乡,历史久远的民歌,在鄂西土家族民间文学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时代和生活的一面镜子。鄂西土家族民歌,不仅反映着土家族处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民族风情,而且也勾画出民族的形象、心理和性格特征。土家族非常热爱和重视自己的民歌,这也表现在土家族的民歌创作之中:
山歌不唱不开怀,磨子不推转不来。
主不劝客客不醉,花不逢春不乱开。
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间解忧愁。
三天不把歌儿唱,三岁娃儿白了头。
土家族对民歌地位和作用的这种认识,是和他们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最早的歌,起源于劳动,是劳动生活、劳动节奏与韵律的艺术再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开化,民歌成了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直接表达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形象记录。鄂西土家族的民歌并不凭借书本,而是凭借人民的口碑表达心志,是人民心中的歌,心中的歌是不会泯灭的;民歌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因而是最有生命力的。它永远会凭借着人民的口碑,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鄂西土家族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反映政治、历史、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本民族及民族地区殊风异俗的民歌,保存得最多,民族风格也最鲜明。鄂西土家族民歌按体裁形式分,主要可分为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歌等。
一、号子
号子产生于古代,发展于近代。鄂西土家族劳动号子是土家族人民在从事各种劳动时所发出的以呼喊为主的一种歌谣,所以叫“喊”号子。它起着在劳动中协调节奏、鼓舞情绪、调节疲劳的作用。各种不同的劳动形式,产生各种不同的号子。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号子分船工号子、放排号子、石工号子、背脚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龙船号子、打油号子等。各种劳动号子歌词简短,句式相对固定,连贯易记。喊号子同劳动动作的起始、快慢紧密配合,一领众和,领和交替,领词带号令性质,和词多为劳动的呼声,音乐节奏感显明而强烈。一般特点是气氛浓烈、声音激昂,顿挫有力。劳动号子曲牌丰富,旋律高亢、优美。
根据劳动内容不同,号子又分为各种不同的种类。
船工号子。船工号子多系船工即兴所唱,采用比拟、夸张等手法,生动地再现船工的劳动风采和民族风情。鄂西土家族地区主要有内河船工号子和较著名的楚帮船夫号子。航行在长江流域巴东、秭归一带的船夫称为楚帮,他们长期在与险滩恶浪的搏斗中,呼喊的号子形成了特有的风格,称为楚帮船夫号子。楚帮船夫号子高亢悠扬、雄壮有力。少数曲牌可容纳歌词,其他多为劳动的呼喊。喊时一领众和。内河船工号子主要有清江(古称夷水)航道上的船工号子称清江船工号子。清江的号子有三起三迭三紧三松。外河船工称清江船工号子为“苞谷号子”(意思是吃苞谷的山里人喊的号子)。清江船工号子分为急水、平水、拉纤、收纤、扳艄以及各种杂号子共六种类型。其腔悠扬婉转,雄壮有力。酉水船工号子在形式上除领唱者的七言四句为主调外,其它则系船工们以衬词帮腔。
石工号子。鄂西土家族地区的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领唱高亢自由,众和时沉重有力;抬石号子分慢腿和快腿,慢腿号子浑沉雄健有力,快腿号子轻松活泼,节奏明快。
排工号子。山区盛产木材,大量的木材扎成排,分别由清江、?舅?、酉水等内河流放到长江和洞庭湖。由于内河狭窄,多急流险滩,所以排工放排时都唱号子。排工号子(放排歌)亦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放排歌较之楚帮船夫号子更具有歌唱性,旋律高亢优美,固定唱词较多。
背脚号子。背篓、打杵是鄂西山区古时候的主要运输工具,旧社会称从事这项劳动的劳动者为“ 背脚佬”、“脚夫子”。背脚人在山上喊出的打杵号子,能吐出郁气,驱散疲劳,还能唤来凉风。
其它劳动生产号子。民间“九老十八匠”伴随各种劳动而产生的声腔,其节奏和劳动合拍。如打榨、挥锤、打墙、伐木等等,都有各自的号子。
号子的曲牌结构形式有半声号、两声号、三声号、四声号、五声号和大号子等。
二、山歌
山歌是随着山坡田野劳动或生活而产生的歌,是鄂西土家族地区最能反映本民族粗犷豪放特点的民歌。土家族人称唱山歌为“喊歌”。它具有和号子相似的气质,曲调高亢、纯朴,节奏没有号子那样强烈、严谨。山歌的歌唱性较强,多颤音、滑音,是一种自由悠扬的田野抒情曲。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山歌种类很多,有采茶歌、砍柴歌、赶马歌、放牛歌、翻山调、盘歌等。山歌的曲牌结构形式有号头、半声子、上下句、四句子、五句子、叫五句、六句子、连八句、穿号子、赶号子、串句子、穿尾子等。
鄂西山歌还可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高腔山歌是一种高亢、纯朴的田野抒情曲,平腔山歌是一种优美、婉转的叙事曲。高腔山歌由于调高,演唱费力,除两人或多人演唱的穿号子和连八句外,一般歌词量不超过五六句;平腔山歌则因调门低,可容纳较长的歌词,而且字句的排列较高腔山歌密集,旋律级进的多。
鄂西土家族人民爱赛歌(对歌),山歌中的盘歌即是一种赛歌(对歌)形式。有问答式的猜谜,解字说花名,还有互唱古人古事、情歌赠答等。对歌讲究歌词,也讲究韵腔。歌词多用比兴手法,比物、比景、比情、比人,词意风趣,曲调生动活泼。盘歌词曲结构以两句式和四句式为多。
采茶歌在山歌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采茶歌是一种成套唱腔的山歌,并非专指采茶时唱的歌。它可单独成章,也被广泛用到“锣鼓歌”中,并常以歌词内容来命名,如《鲁班采茶》、《绣花采茶》、《算盘采茶》、《绫罗采茶》、《飞蛾采茶》、《十字采茶》等等,也有以唱腔变化来命歌名的,如《南腔采茶》、《苦板采茶》、《散号子采茶》等。
有的采茶歌从年头唱到年尾,唱的是每月的农活、家事、风俗节事等。
三、田歌
田歌同号子一样,是一种配合生产的歌唱形式,同是野外劳动歌曲。鄂西土家族地区田歌主要是薅草锣鼓(薅草歌)。土家族农民都有打锣鼓的传统习惯。在水田,有栽秧锣鼓、扯草锣鼓。在旱田锄草,兴打薅草锣鼓,挖荒田以及砍楂子烧火土也兴打锣鼓。锣鼓班子一般为四人(锣、鼓、钹、马锣),或是两人(锣、鼓)。薅草歌也分为高腔和平腔。或演唱固定戏文,或是即兴演唱,唱词通俗,内容和形式易为群众所接受,因此流传甚广。薅草锣鼓在各地有不同叫法,包括文锣鼓、武锣鼓、夹锣鼓、讲书锣鼓、叫歌锣鼓。演唱时配以锣鼓、唢呐伴奏。唱腔由几个或更多的曲牌组成联曲体结构形式。恩施叫歌锣鼓,有引子歌、扬歌、叫歌、姐罗也、排歌、冲天炮、尾声;鹤峰北佳有职业的薅草专班“雁将班” 。巴东茶店子的薅草锣鼓有二十八支曲牌,其中高腔曲牌有半声号子、对声号子、二接头号子、三接头号子、扬歌、赶号子、带赶歌、下山号子等。
四、小调
小调是一种长于抒情和叙事的室内小唱。如打夜工撕苞谷叶、围坐在火笼边以及剁猪草、纳鞋底、刺绣、编织、做各种针线活等场合,均演唱小调。红白喜事,歌友们碰在一起也唱些小调。小调的旋律流畅,歌速徐缓,音域不宽,往往反复吟唱,曲调变化不大,是一种分节歌的形式。它的音乐没有那种雄浑粗犷的气势,却具有深情内在的特点。小调形式古老,流传面广,或受山歌影响,或由山歌派生,具有浓郁的乡土味。从数量上讲,在鄂西民歌中,小调占有相当的数量。小调内容广泛,形式较为定型。有解歌、四季歌、五更调、绣香袋、荷包歌、帕子歌、扇子歌、十劝、十绣、十爱、十送、唱十月、十杯酒、十二月、十二时等多方面的内容。小调唱词一般较长,曲调缠绵婉转,优美动听,旋律性强。小调中还有不少的长篇叙事歌。民间长篇叙事歌产生很早,一般是与其他文艺形式糅合在一起流传在民间。以后逐渐从各种文艺形式中分离出来单独传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具有讲唱文学特征的文艺样式。
五、灯歌
灯歌是一种歌舞相结合形式的民歌。灯歌在情趣上较小调更为热烈,节奏性也较之更强,多在逢年过节时演唱。多数以锣鼓伴奏,并有道具,演唱时一般是一领众和。灯歌大体可分为鼓儿车、花鼓灯、花鼓、莲湘四大类。
鼓儿车流行于恩施、利川、宣恩、来凤、建始、巴东等地。巴东叫鼓儿车,建始叫喜花鼓,来凤叫地花灯。其他县大都叫车车灯。表演形式有推鼓儿车、划彩莲船、挑花等。
花鼓灯是流传较广的一种灯歌形式。种类很多,且各地保留着自己的特点。有流行在巴东、利川、宣恩、咸丰、来凤等地的滚铜钱,恩施、宣恩、利川、鹤峰的耍耍(包括文耍耍、武耍耍),咸丰的地盘子,还有巴东的万民伞。除万民伞外,上述形式演唱时男女成对,多少不论,道具多为手巾、扇子,边舞边唱,辅以锣鼓、唢呐伴奏,十分潇洒热烈。
花锣鼓包括流行在宣恩、来凤的三棒鼓和利川的白杨大鼓。是一种说唱相间的演唱形式,唱词有固定的故事,或即兴演唱。演唱时以鼓、小锣伴奏,有的另有竹棍、短刀等道具。
莲湘在鄂西南最为流行,巴东叫九子鞭,来凤叫打花棍,宣恩叫滚龙莲湘,各具独特的风格。
按鄂西土家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性质分,又大致可分为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风俗仪式歌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