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湘西覃氏土司介绍
鄂西、湘西覃氏土司介绍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鄂西有七个覃氏土司,湘西有二个覃氏土司,下面拟对这些土司作一个概略的介绍。由于资料的缺乏,有的土司介绍很不完善,敬请原谅,也请手里有资料者,予以补充。
一、施南土司简介与遗址和文物 1、施南土司简介 覃氏先祖覃如夏在唐玄宗年间因护驾有功,授封为行军总管兼左仆射,后又加封为光禄大夫,诣任施州,子孙世袭其职。嫡传至12世覃普诸,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施州置镇边万户总管府,以覃普诸为总管,首建总管府于宣恩(今宣恩县城珠山镇)。 覃普诸长子覃尔毛于南宋度宗咸淳八年承袭父职,任施州镇边万户府总管。宋亡元兴,覃尔毛归元。宋亡元兴,覃朝廷以其久镇施州,有功于国,给予重用,并将施州镇边万户府总管职,改为镇南五路都督军民府都总管。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又改为忠义军民安抚司,正式实行土司制度,后又改为施南道宣抚司,这样,施南土司就正式设立,覃尔毛为首任司主。施南土司级别几经变化,是鄂西地区设立最早,也是势力最强的土司之一。明永乐起,长期领东乡、忠路、忠孝、金峒和忠峒五个安抚司。 施南土司的辖区,包括现在宣恩县的北部、恩施市西部、利川市南部和官渡坝、粗石(即今利川市城及附近地带,见王协梦《施南府志》卷一、胡挠《有关宣恩历史中疑难问题的研究》)。 施南土司首设司城于宣恩(今宣恩县城珠山镇),元至正二年(公元1343年)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该土司因反抗朝廷暴政,司治由宣恩迁到利川毛坝的青岩,后又迁夹壁、龙孔。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因抗暴失利,司治又迁宣恩水田坝,后又迁回珠山镇。 施南土司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设立,历任司主十八任,即:覃尔毛—覃川龙—覃大胜—覃天富—覃进—覃彦升—覃泰—覃兴亮—覃圭—覃璋—覃良成—覃宜—覃洪道—覃福—覃懋楶—覃肜—覃龙光—覃禹鼎,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覃氏治该司449年。 施南土司末任司主覃禹鼎因“拟罪改流”,不予世职,他携家迁往武昌县。 2、施南土司的遗址 (1)、司治遗址 宣恩珠山镇:施南土司起、始司治遗址,原址在城内西街,乾隆五年改为学宫(王协梦《施南府志》道光版卷七),现为宣恩县人武部驻地。 青岩、夹壁、龙孔:元代至正二年至明代洪武二十七年,施南土司治所由宣恩迁来利川的毛坝的青岩,又迁夹壁,再迁龙孔,并与忠建、忠路、忠孝等土司“结寨龙孔”,联合反抗明王朝暴政。 水田坝:水田坝位于宣恩县椒园乡水田村,离宣恩县城约十五华里。皇城建于明朝,公元1394年覃大胜在龙孔(今利川县毛坝乡境内)起义反抗朝廷失败后,施南土司覃姓人员即迁往水田坝落业。 (2)、土司墓遗址 猫儿堡土司群:1945年,当地农民在此开荒,挖出一石穴(墓道),入内拾得金银一盒(50枚),银碗两个,铁箭簇一束,以及冠带金银等器。1958年,在此穴中出土金凤冠一顶。1976年,在穴东10米处,又出土金凤冠一顶,经文物部门考证,为明代施南土司墓地。1985年11月,又在此处挖出银碗、金头饰、金银等39件。1986年,宣恩县人民政府,批准猫儿堡土司墓为全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州人民政府公布,猫儿堡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芋头沟土司墓:此墓位于城南二里,1976年当地农民在菜园挖土,发现墓碑,墓主系施南土司十一任司主覃兴亮。墓地为一高台,封土堆长10米,宽1.5米,高1.5米,墓前立一石柱,上书“龙虎山中凤不动”,墓道长3米,宽2米,高1.5米,墓室成双。墓壁雕有花卉、禽兽、云纹图案,工艺精细。墓室各有一半开的窗户,意为灵魂出入之所。除墓志外,还发现头锦、带钩等金银器,现藏州博物馆。 覃大胜墓遗址:覃大胜是施南土司第三任司主,任宣慰使,位列从三品。覃大胜“结寨龙孔”反明失败后,被惨杀于南京,葬于利川元堡乡陶家沟。据当地老人回忆,覃大胜坟前有四根石柱子,墓碑由一大二小三碑组成。左边小碑是序文,右边小碑是孝名,主碑是墓主称谓。现墓、碑均无存。覃大胜墓附近还有将军覃熊和清顺治年间葬的覃良斗墓。 覃懋楶墓遗址:覃懋楶是施南土司第十五任司主,葬利川毛坝夹壁。 覃肜墓遗址:覃肜是施南土司第十六任司主,葬利川毛坝南的青龙寺旁。 3、施南土司的文物 贡匾:清康熙年间,施南土司伍家台贡茶的回赐品,长110公分,宽45公分,上书“皇恩宠赐”四字。 金凤冠:1976年在猫儿堡土司墓地出土,纯金,重890克,经考证为明代制品,为土司夫人用物,现存州博物馆。在施南土司墓地出土,当为施南土司夫人用物。 金银器:1985年,猫儿堡再次出土金银器39件,其中有银碗、金头饰、金银等,现存宣恩县文物管理所。 覃礻皇寿藏碑及其寿匾:覃礻皇生于康熙甲戍年(公元1694年)四月初七日,改土归流前夕(约1730年左右),覃礻皇从宣恩迁来毛针坝落业。覃礻皇寿藏碑是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冬月的自立碑,位于毛针坝茶园堡,高2米,宽1.1米,墓碑形式为神龛式,碑身刻有墓主人姓名,孝子及孝婿名号。覃礻皇寿匾是乾隆二十八年,覃礻皇七十大寿时,宣恩县正堂赵为所赠,今悬挂于覃礻皇庄院内,匾书“齿德兼优”四个大字,现已有250年的历史。 二、散毛土司简介与遗址和文物 1、散毛土司简介 本蛮地,五代时为羁縻感化州。宋为羁縻富州地,寻为柔远州地。宋祥兴元年(1278年),覃野毛(宋施州镇边万户总管府总管覃普诸之次子)奉世袭镇国大元帅覃耳毛长兄之命,领兵三千追贼至大水田(今咸丰县大田坝)屯兵驻守,第二年宋室灭亡,土兵推举野毛为寨主,称散毛峒,统治着今咸丰东南部和来凤北部地区,野毛即改称散毛。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立土司,至元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至正六年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时更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割散毛司地之半,设大田所”(《咸丰县志·土司志》民国三年版),以后散毛司实际统治着来凤北部地区。永乐九年置散毛长官司,十三年升为宣抚司。宣德三年分领龙潭、大旺二安抚司,仍属施州卫。 散毛土司为覃氏世袭土司。自覃散毛始,历经覃散毛-覃顺-覃全-覃野望-覃起剌-覃构-覃友谅-覃宣-覃本林-覃显宗-覃斌-覃国珍-覃棨-覃玉鉴-覃可达-覃青霄-覃冲霄-覃勋麟-覃鸿基-覃煊,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历任二十任,覃氏统治该土司452年。 改土归流后,朝廷授末任司主覃煊世袭千总,被迁至孝感安置,获坐房6间,田85亩。覃煊无嗣,大宪题请其弟璠承袭,固辞,蒙允扶兄榇回籍。 2、散毛土司遗址 (1)、司治遗址 (2)、土司墓遗址 尚虎城土司墓:都督元帅、散毛司第九任宣抚使覃本林墓,世袭宣抚使、覃本林之子覃显宗墓,都在这里。 覃勋麟墓遗址:镇远将军、散毛司第十八任宣抚使覃勋麟墓,在苏家堡丰碑窟窿,碑雕人马摇柱具备,碑刻诰敕及铭志久经风雨,已泯灭不能成篇。 覃鸿基墓遗址:散毛司第十九任司主覃鸿基墓,在侯栗堡,距城15里,旧衙署之西,当地人称衙院。 3、散毛土司文物(暂缺) 三 1、东乡土司简介 东乡五路安抚司是从施南土司分治出来的。 东乡五路安抚司,古属蛮地,五代时覃氏已辖有此地。宋为细沙寨,元初沿宋制,后置东乡五路军民府。元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据蜀,更置东乡五路宣抚司(由施南土司分治),施南土司司主覃大胜之三子覃天荣为第一任司主。永乐五年,领于施南土司。宣德三年,领摇把洞、上爱茶洞、下爱茶洞三长官司和镇远、隆奉二蛮夷官司。 东乡五路安抚司从覃天荣任第一任司主起,历经覃天荣-覃忠……覃天允……覃岑……覃寿椿等十几任土司主,土司级别几经变换,至末任司主覃寿椿于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止,连同施南土司先代,覃氏共治该司449年。 雍正十三年,东乡土司因末任土司主覃寿椿之长子覃楚昭“罪废归流”,远徒他乡不袭(徒址不祥)。 东乡五路安抚司的辖境,沿宣恩县椿木营毗恩施市石灰窑连建始景阳边界,原景阳境内立有东乡里碑。 2、东乡土司的遗址 东乡五路安抚司的司治遗址,位于长潭镇西20里处新泗河的龙角堡,在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高台上,长500米,宽200米,地势险峻。遗址表面,有裸露的鹅卵石镶嵌的人字形街道和大量残砖碎瓦,王宫坐南朝北,街道东西向,宽2.5米,两侧有排水沟。解放后,曾在这里出土土王盔和画像砖。 东乡土司的司治后迁东乡,其遗址有司衙残基。 3、东乡土司的文物 土司王盔:东乡农民覃书义保存的土司帽,已上交北京。大刀、铁盔、铁甲:土司练武用的八十斤重的大刀以及 铁盔、铁甲等,都于1958年大办钢铁时销毁,目前尚存练功用的石掷子一个。 四、忠路土司简介与遗址和文物 1、忠路土司简介 忠路土司是从施南土司分治出来的。 施南道宣慰司第二任司主覃川龙在位期间,预留长子覃大胜承袭施南道宣慰使职,另申报朝廷,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分治出忠路安抚司和镇南长官司,分派其次子覃大旺任忠路安抚使、三子覃大兴任镇南长官。这样,施南宣慰司一分为三,覃川龙三个儿子分任三个土司司主。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忠路土司正式设立,设立时为安抚司。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忠路安抚司“元曰忠路寨,属施州,明玉珍时更置宣抚司”,明洪武四年归明,改安抚司。 忠路土司的所辖范围,为现利川西部齐跃山、福宝山外,麻山以西,除铜锣关、龙船(原支罗峒)的广大地域。明代宣德三年(1429年)设建南(原为剑南)土司,肢解了忠路土司一部分领地。明代天启中(1621——1628年)设沙溪土司,又肢解了忠路土司一部分领地。但从历史上看,建南土司实为忠路土司的附庸,仍为忠路土司管辖。 忠路,上古为廪君国,禹贡属荆、梁二州。周属夔子国。春秋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汉属南郡。三国属吴荆州。南朝建武(494年)授怀顺军民宣慰司。唐贞观授龙渠宣慰使司,宋置龙渠县,唐宋时均为羁縻州县,元初属施南土司,元末置忠路安抚使司,由覃氏世袭治司,正式实行土司制度,属四川夔州路。明代先属四川重庆卫,后属湖广施州卫,清初因之。明末清初均领于施南土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自请改土归流,划入新设的利川县。 忠路土司的司治,首治“施州城南二龙坝”(今宣恩县椒园镇老寨溪村)。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驻“城池坝”(今忠路镇农科村),明天启初年徙治所于“后花园”。忠路土司还在“旧司坝”(今丰乐村)和“狮子坝”(金银村),设有备用治所。 忠路土司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正式设立,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土司级别几经变换,历任司主十六任,即覃大旺—覃天贵(侄袭叔职)—覃英—覃飞熊—覃德明—覃万勇—覃正纲—覃大宁—覃之秉—覃寅化—覃奇勋—覃进孝—覃承国—覃世藩—覃建侯—覃梓楚,独立存世近400年(实为380年——清乾隆二年正式改流),连同其先代施南土司第一、二代司主,直系覃氏实际治理忠路土司450年。 改土归流时,清王朝授忠路土司的末任司主覃梓楚 “钦赐·世袭云骑尉”诰牌,敕封“世袭千总”,举家迁“江夏”(孝感),朝廷授坐房10间,田105亩。覃梓楚去世后,经五代承袭,即:覃梓楚—覃章繍—覃殿雄—覃廷杰—覃熙棂—覃太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承袭即止。 2、忠路土司的遗址 (1)、治所遗址 忠路土司的治所,先治“施州城南二龙坝”,后迁忠路“城池坝”,再徒“后花园”,另在狮子坝和旧司坝建有备用治所。 二龙坝遗址:据明代雷恩沛《施州方舆书》载,忠路安抚司“旧司在施州城南二龙坝,因邻侵,徙卫北”。忠路《覃氏族谱》记载,忠路土司司治由“施州城南二龙坝”迁到忠路。 二龙坝位于宣恩县椒园镇老寨溪村。该村地处椒园至庆阳坝公路中段,距施南土司遗址水田坝村2公里,距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庆阳凉亭老街5公里,为古代川、鄂、湘盐道之要冲。在庆阳坝与水田坝之间,有两座大山相拥而立,山坡陡峭,雄伟险要,植被茂密,颇为壮观,形似“二龙”相争,故名。由于治所在那里仅存近30年的时间,且年代久远,现已无遗迹遗物可寻。 城池坝遗址:忠路土司治所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进驻城池坝后,直到万历四十一年大火烧毁城池坝古城,土司治所再次搬迁,忠路土司在城池坝古城设治所224年。 关于城池坝忠路古城遗址,明人雷恩沛《施州方舆书》载:“忠路古为禹贡荆梁二州之域。春秋为巴国地,战国为楚巫郡。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建武授怀顺军民宣慰。唐贞观授龙渠宣慰。元授忠路宣慰。”明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载,忠路安抚司“宋为羁縻龙渠县”。《利川县志》(光绪版)载,“城池坝亦忠路土司旧治也”,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4年)毁于大火。城池坝忠路古城,从正式有行政建置到毁于大火,前后经历七朝,连绵一千年。古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很值得关注和研究。 城池坝忠路古城遗址,位于忠路集镇西南一公里的农科村。经文物部门考证,遗址高出河面10至15米不等,东西长600余米,南北宽300余米。耕土层在0.3至0.7米之间,文化层厚约0.4至1米。1960年大改农田,群众在遗址中曾发现古时石狮三尊和大量罐坛,有的器物上刻有人、物形象、引起有关部门重视。1984年文物普查,又在遗址内发现:石兽三件(蹲伏状),制作粗造、原始;柱础八件,砂石,通高28厘米,直径45厘米,刻有花草等图案;水管多件,灰陶,每节长25.3厘米,下口直径13.2厘米,上口直径9厘米,有凸肩榫,肩高1.8厘米,榫长3.5厘米,形如筒瓦而稍大;素面筒瓦与板瓦多件,厚1.5至2厘米,因残损无法确定其长度;兽面、云纹、三角形与半圆形瓦多件;水牢残址一座,全用巨大条石砌成于地下,与郁江河岸相距200米。据群众介绍,大改农田时曾发现大量水管一个接着一个,与遗址屋基交相错处,分布规律。 仓廪坡麓两座石棺墓残址的发现,更增加了城池坝遗址的文化内涵。该石棺以厚约10厘米,宽1米的六块石板组成。石棺内宽1米,长约2米不等,尚未发现遗物。石棺一般埋在地表1米至1.3米之下。当地群众反映,这种石棺墓在修电站水渠时曾发现多处,有的棺框外累天然石块,类似墓葬。 “后花园”遗址:土司治所尚在城池坝时,土司另在现忠路集镇建有花园,面向郁江水流方向,花园在城池坝之后,故名“后花园”。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4年)城池坝遭遇大火烧毁,加上土司司主覃寅化因民田纠纷,仇杀抚夷章守愚,被明王朝革职(事见《利川县志》同治版),新任土司司主覃奇勋于明天启初年徙治所于“后花园”,即现忠路镇忠路民族中学所在地。新中国建立后,此处曾先后为忠路区林业站、区公所驻地,后并入忠路民族中学。 忠路土司治所迁往后花园,到乾隆二年正式改土归流时被废止,前后经历116年。其中,清顺治十六年清兵血洗忠路土司,后花园土司衙门毁坏严重,后经覃进孝恢复。改土归流后,为利川县丞住地。 后花园土司治所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中有大量瓦砾堆积。现存遗物中,有一直径5米的圆形太极石刻,传为土司审案时专用。原忠路公社房屋中樑上尚有“龙渠县”三字可见。 据《利川县地名志》载,明末清初,忠路土司重修司城,以前江、后江为天堑,自东而西,横建两条街道。计有土司文武官衙;三寺:福田寺、楚藩寺、回龙寺(尚有镇国寺,福田寺、回龙寺均不在土司城内——编者注);四宫:禹王宫、南华宫、万寿宫、川黔宫;五庙:城隍庙、关帝庙、文庙(即文昌宫——编者注)、火神庙、川主庙;有豪门厅楼、士绅宅院,商旅店铺,平民寒舍。西北街头有校场坝、跑马道,西南街头有烽火楼、炮楼。 旧司坝、狮子坝遗址:这两处是忠路土司的备用治所。 旧司坝,位于忠路集镇东北6公里的忠路溪河边的丰乐村。明洪武二十年左右,为忠路土司治所从宣恩椒园二龙坝迁往忠路的暂住地,清康熙初年此地又建备用土司衙门。椐谭宗派先生《利川民族文化览胜》载,“忠路丰乐,田中尚存石狮遗存”(两座)。 狮子坝,即老屋基西6.5公里的金银村,遗存物有石狮三座,有两座原立于稻田中,现存狮子坝小学操场,另一座存村卫生室大门前。“老屋基”为土家语地名,意为屯积粮食的地方,即老屋基原是忠路土司的粮仓之一。 建南土司的司治遗址:建南土司为忠路土司的附庸,其治所先治中部营,后迁归源寺。 中部营,位于建南中部营村白龙塘上面0.5公里,忠路土司第十四任司主覃世藩(字屏山)在承袭前曾驻守在这里。现名中台寺,为建南镇中部营村村委会和村小学所在地,现已无明显的遗迹可寻。 归源寺,位于建南集镇沿建南河上2公里的河边平地凸现10米高的石包上,如建南河涨水,为河中孤岛。改土归流后,覃世藩之孙覃星五(又名覃梓极)始捐资建寺,嘉庆初并祀城隍神中。解放后,归源寺在1958年成为“利川县五中”的一部分,1970年左右成为建南气矿(当时为“二勘”工地)的一部分,现已无房屋,气矿工人种一些蔬菜。 遗址平面呈鸡蛋形,最长处150米左右,最宽处60米左右。山门较完整,无文字。尚存残缺石碑三块:一块为“大雄宝殿”序文,文字大都脱落,可见“施南府利川县”字样;一块为捐资碑,有姓名及捐款数额,覃章绪(覃梓极之子)为第一人,文字大多不清;一块为和尚坐化后纪念碑,上部花纹清晰,文字不清。柱础很多,较为完整。 (2)、庙宇遗迹 楚藩寺:楚藩寺建于土司城内,忠路安抚司副使覃洪化于明万历戊午年(公元1618年)撰有《楚藩寺钟序》一文从文中看,该寺为覃洪化主持修建,三、五年后他“合衙发心捐资,请匠造大钟一口”,“令土民亦捐资,另造大钟一口”,悬挂于佛寺两廊。土司虽为土籍,但该地历属楚地,故为“楚藩寺”,此遗址为忠路原食品站所在地。 镇国寺:据《利川县志》(同治版)载,“梁山双桂堂开山祖师名‘破山’,有神悟,因避献贼之乱,寓忠路镇国寺,寺属前宣慰覃氏所建。破山与覃世藩(编者注:覃世藩为忠路土司第十四任司主)善,每从游,听讲无生妙谛。”因前有兵燹之灾,土司濒危,故名“镇国寺”。当时,覃世藩为土司承袭人(或已承袭),与破山“每从游”,说明镇国寺应于土司城内。 王母城庙:王母城庙,位于建南镇龙泉村,距市城115公里。王母城庙建于王母城山上,主峰海拔1566米,顶部平坦,面积约300亩,四周悬崖峭壁,唯西北岩缺口处有小径可攀登。山势朝西北方倾斜,从西北方远处望去,俨然落座于万山丛中的城门楼。 传说王母下凡曾游此山,昔人在山顶建有王母庙。明朝初年,建南土司重修此庙。王母城庙三进三殿,宏伟壮观,有“王母城”之称。此山的神仙泉、花泉、仙游池、青狮石、双凤石、石人、石马是天然奇迹。 现在,经过当地政府对遗址的简单清理和恢复,有不少来自各地的人前来祭拜进香,特别是每年农历6月19日前后,更是人烟香火不绝,十分壮观。 忠路城隍庙:建于原忠路土司城内,属土司旧庙。 (3)、土司墓遗址 覃德明墓遗址:覃德明为忠路土司第五任司主,任安抚使。妣牟氏,诰封夫人。夫妇卒葬忠路溪老王坪,“老王坪”也因埋葬覃德明夫妇而得名,即今忠路镇小坪村老王坪。该墓遗址,原石圈子内有石围杆一对,后倾倒毁坏一根,仍有一根在坟前耸立。 覃进孝墓遗址:覃进孝是忠路土司第十二任司主,任宣慰使,明王朝诰封他为太子太保、忠义侯、威武上将军。夫人牟氏,诰封一品夫人。夫妇卒葬忠路溪长岭岗官坟塆,“官坟塆”也因埋葬覃进孝夫妇而得名,即今忠路镇下坪村三组官坟塆,当地人也称“皇坟塆”。 覃进孝夫妇墓几经破坏。据当地人说,原墓外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通半圆拱,无碑,四个人可以在中间半圆拱下打牌。墓体为粘土烧制的火砖、浮雕砖拱成。墓几度被破坏后,墓址只留下一鸡蛋形大坑,坑内外杂散砖头、石灰残块、杂草,小树丛生,一片狼藉。好一点的砖头,被周围群众运回打灶。 覃进孝是州、市土家民族文化的一大靓点。一些人看到他夫妇坟墓遗址后,惨不忍睹,遂会集一些有识之士集资将其大体恢复,并立有石碑。 覃承国墓遗址:覃承国,忠路土司第十三任司主,任安抚使,诰封荣禄大夫、武翼大夫、总兵官左都督,他曾奉命率土兵出征东南沿海(福建),参与了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斗争。妣牟氏,诰封淑人。夫妇卒葬忠路高台子马塔堰,坟前有石围杆一对。 覃世藩墓遗址:覃世藩,字屏山,忠路土司第十四任司主,任安抚使,诰封武德将军、武翼大夫。他在承袭前,曾驻守建南土司衙门,一生与佛教徒交往甚密。妣牟氏,诰封宜人、淑人。夫妇卒葬忠路二台坪琵琶穴。 覃建侯墓遗址:覃建侯(?—1731年),忠路土司第十五任司主,任安抚使,诰封武德将军、武翼大夫,曾于清雍正元年参与捐造“金字山寺”大钟。妣牟氏,诰封淑人。夫妇卒葬忠路点军坪。 覃梓楚墓遗址:覃梓楚,忠路土司第十六任司主,任安抚使。清雍正十三年与忠峒土司司主田光祖等十五土司司主,在武昌湖广总督府自请改土归流,授“钦赐·世袭云骑尉”诰牌,敕封“世袭千总”。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正式改流后,举家迁江夏(孝感),官至参将。妣马氏,诰封夫人。夫妇卒葬武昌大东门外蛇山凤凰窝。 覃承忠墓遗址:覃承忠,覃进孝之三子,清康熙年间人,武举33名,官至总兵官左都督总统水师将军,年老自京归养,卒葬建南镇花园村学堂湾旁老屋基。传说老屋基原为四合院,覃承忠葬于正屋的堂屋正中。坟前立有令牌碑一块,刻有“乙山辛向”,原坟前有石眼一对。2010年中元,其后裔修复原墓,并立有碑记。 3、忠路土司的文物 大清雍正皇帝钦赐诰牌:忠路土司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自请改土归流,雍正皇帝给末代司主覃梓楚授“钦赐·世袭云骑尉”诰牌和敕封“世袭千总”。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忠路土司正式改流,覃梓楚被迁江夏(孝感),初任福建邵武营游击,八年后提补武昌守营守备,迁升至参将。此诰牌原影为前中共利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润田所摄(见有关彩页)。 忠路土司属《覃氏族谱》:忠路土司属《覃氏族谱》,是研究忠路土司的重要历史资料。忠路土司属《覃氏族谱》,由覃汝先四世孙覃尔毛在元代“草创宗图”(即一修谱),原本现已失落。以后由三部分组成,即德明宗支(大房)谱、德功宗支(四房)谱和德睿宗支(五房)谱。德福宗支(二房)后裔不详,德本宗支(老三房)徙四川新宁县,亦不详。 大房谱由覃汝先十八世孙覃承国(字君一)于清康熙年间首修,即康熙版,原本已失落。二十二世孙覃章维续修老大房谱,为嘉庆版,原本亦失落。二十六世孙(承恩裔)覃元恺再倡续修老大房谱,即民国版。此版谱计划出书十四册,因时事变迁,尚有最后三册未出齐。此三册原稿手抄本存于万州沙包子覃玉成处,复印件存利川德昌摄影师覃玉德处。老大房民国版谱民间还藏有一部分。原三版虽已失落,但每版都是一脉相承的。 四房谱,曾于清嘉庆年间首修(嘉庆版),原本已失落,覃吉升留有一手抄本,存于覃太敏处。 五房谱,于清嘉庆年间由覃世煜倡修(嘉庆版),忠路覃吉华、市城覃殿春处存有残本。原谱刻印模存于磁洞沟覃吉刚处。 2005年编辑《中华覃氏志·利川卷》时,忠路土司属《覃氏族谱》精华全录其中,以供参考。 螃蟹砚:螃蟹砚,系墨石雕琢而成。相传为忠路土司覃氏之家传之宝。其造型优美,雕琢精细,砚顶端刻有螃蟹,用墨时,往螃蟹壳中添水,墨即自入砚盘,且长久不干。该砚于新中国建立后不知去向。 石狮:忠路土司治所(含备用治所)遗址,现存石狮七座,相传为土司治所的镇衙之宝。城池坝忠路古城遗址,有石狮三座,其中两座为昂首雄狮,一座为睡狮,与近代石狮造型多有不同之处。旧司坝忠路土司备用治所遗址,现存石狮两座。狮子坝忠路土司备用治所遗址,遗留石狮三座,现存狮子坝小学操场(两座)和卫生院大门口(一座)。 土司墓浮雕砖:忠路土司第十二任司主覃进孝夫妇墓被破坏后,墓内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大批土司墓砖散落民间。这些墓砖为粘土烧制,并刻有各种兽、禽及花纹图案。后来从民间收集一块浮雕砖:浮雕为一兽形,牛身、羊脚、象头,兽浮雕在一块砖上,砖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连砖带浮雕)。据传,墓砖均为覃氏艺人制作,反映了土家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制作技术。此浮雕砖,因为保存问题,已在为覃进孝复坟立碑时,放入原坟内。 巨形太极石刻:原忠路区公所院内,有一直径5米的圆形太极石刻,周围刻有万字格装饰图案,中间刻一巨大的太极图。据传为忠路土司审案时专用,有人犯法,必跪于石上受审。此石放于比平地低三尺的地下,人跪下去只见头部。 (4)、土司区内其它文物、遗迹 出土虎纽錞于:1972年,在忠路溪出土一具虎纽錞于。錞于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青铜乐器,巴人崇虎,故以虎作纽,称虎纽錞于。该錞于为青铜制造,制艺精巧,造型优美。整体呈圆椎柱体,上大下小,上部突出部分为椭圆状。顶盘上置一虎纽,其虎呈蓄势准备进攻状。盘上还刻有人首、鱼、船、网等纹饰,栩栩如生(见彩页)。 出土铜鍪:上世纪五十年代箭竹溪大坟凸出土铜鍪,为巴时文物。此物用青铜铸成,口径为40厘米,腰径为25厘米,底部略大,当地人称为“响于”。类似铜鍪,在中部营也有发现,1969年,当地村民邓国恩,邓正洪挖出三个青铜鍪,重量分别为5.5公斤、4.5公斤和3.5公斤,形状与大坟凸出土的相同。中部营在明清时为建南土司治所,相传铜鍪为土司衙门所沿用。 建南崖墓:建南镇境内崖墓,是目前恩施州土家先民“二次葬”崖墓集中呈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地方,1988年3月被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考古学者鉴定,崖墓是先秦以前的墓葬。民间传说古代蛇死人蜕皮,人老或病,置于高崖洞中七天七夜,善者蜕皮新生,恶者化为脓血。所以,当地人一直把崖墓称作“仙人洞”或“蜕皮洞”。 建南崖墓主要分布于建南河及其支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经过文物普查和补查,已在白竹坝、柏杨渡、沙嵌、中部营、踏水桥、兰家寨、破石板、花园、兴隆场、大王坝、土巴嵌、芋儿沟、龙头溪、太平镇等14处,发现崖墓45座。这些崖墓一律由古人在石英砂崖上挖凿而成,墓在崖壁,难以攀登,崖下非溪即河,墓门高离水面十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分片集中分布。居高、临水、凭险,是建南崖墓的显著特点(见彩页)。 建南崖墓型制规则,在同一墓群中除有一个横长方形的墓门外,其余墓门近似正方形。横长方形墓门者,门下角有两小圆眼,无墓室及雕饰。正方形墓门者,高、宽各为1.2米左右,其门之左、右、上三方皆雕凿成三进门框,下方雕凿成二级阶梯,个别门楣上浮雕人、物形象。墓道多数高0.92米,宽0.65米,深0.6米,与墓室间无间隔设置。墓室内干燥通风,底面平坦,宽1.7米,深1.67米,四壁高0.93米。墓顶面略窿起,墓顶中心至墓底高1.1米。墓门略偏于墓室中轴线一侧。 建南崖墓原来一直是个谜。1983年夏,修路民工王贞然冒险进入柏杨渡“七孔子”崖墓,取出圆木小棺一具,可惜其实物尽被抛入建南河中冲走。文物工作者也曾进入十余座崖墓考察,但却空无一物。直到1988年11月23日,大王坝崖墓群内楠木小棺的发现和清理,崖墓的谜底才算基本揭开。 大王坝,传说古为蛮王住地,故名。大王坝崖墓群有四座崖墓,距水面约300米,距崖墓群所在岩根4米。崖墓群下层一墓室内存放楠木棺材一具,长1.45米,宽0.39米,高0.34米。内空长1.24米,宽0.28米,高0.23米。棺底腐朽严重。棺内有头、肋、脊椎、股、胫、骨盆等大骨,无小骨。棺内除干净白骨外,尚有少量油桐果核放置于头颅两侧,与骨均被壅于腐烂树叶之下。上层一墓室中尚有岩画三壁保存较好,一律单线阴刻,古朴简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墓主人生前地位和当时的文化状况。 五 1、金峒土司简介 金峒土司本蛮地,元置金峒寨,属施州。元至正六年,置金峒安抚司,明玉珍时改为镇远五路总管府,覃大胜之四子覃天华为第一任司主,金峒土司是从施南土司分治出来的覃氏世袭土司。永乐五年始置金峒安抚司。宣德三年分领西萍蛮夷长官司,领于施南宣抚司。 金峒土司自设立起,土司级别几经变换,历经覃天荣-覃耳毛-覃彦龙……覃璧……覃胜-覃仕英-覃邦舜等十几任,连同施南土司先代,至1726年正式改土归流止,覃氏治司450年。 改土归流时,朝廷授末任土司主覃邦舜“世袭千总”,举家迁孝感县安置,获坐房9间,田120亩,至其子覃廷建时,调任山东德州营参将。 2、金峒土司的遗址 (1)、司治遗址 金峒土司的司治遗址在今咸丰县黄金 洞乡金峒司村。司治遗址依山傍水,南临龙潭河100米,建筑早已毁圯。听老人传说,早年司治城中有天井,外有院墙,是院子一条街、三街六合院的形式。另土王别墅一座,建在城后土山上,座北朝南,居高临下。司城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总面积2平方公里。现别墅遗址周围存有两人合抱大树13棵,司城遗址存有丝栗大树1棵,石础2个,石板2块。石础镌刻喜鹊闹梅、松鹤遐龄、凤穿牡丹,石板镌刻猿猴献果、鹭鸶闹莲、战马飞腾,构图大方,雕刻精细。原天井坝两旁农民家还可见到红沙石凿成的长1.7米,宽0.8米不等的建筑土司城用的铺街石条。 (2)、女儿寨遗迹 女儿寨原是大路坝乡境内一座海拔922米高的山寨。据传,元末明初时女王覃氏夫人的父亲打了败仗,她带了遗产逃到此地安营扎寨,抵御外侮,故得名。 女儿寨一面缓坡,三面孤悬,是古代兵家防守要地。据孙旺的墓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封指挥武德将军孙旺出兵攻打女儿寨,被覃氏夫人用箭射死,葬于女儿寨孙基湾。后因寡不敌众,孤军困境,覃氏夫人将金器窖藏,在女儿寨东边悬崖边,自己架伞跳崖,败北于重庆的石柱县。 1977年6月12日,谭家坪学生汪产华、汪兴敏到女儿寨割牛草,在东侧二层崖的垮土中,发现珍贵金饰文物8件。 3、金峒土司的文物 金峒安抚司印:1959年2月农民黄绍银在兴隆坳乡大悔寨的卡门,掘出“金峒安抚司印”一方,篆刻、铜质、有柄,背刻“永乐五年四月 日礼部造”,沿刻“节字四十六号”。印7.5厘米见方,重1200克。另有银质印盒板一块,盒底阴刻“监造金目知印长官覃胜廉冠带大头目覃亮工作林凤朝造”。1963年3月,又在这里出土一枚铁箭头,长6厘米。据考证,铜印系覃璧杀兄所夺之印,兵败大悔寨时丢失。现印存咸丰县文物管理所。 六 本酉溪蛮地,元初置毛岭洞,至正十五年置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寻更为湖南镇边毛岭洞宣慰使司,明玉珍改为镇南宣抚司。洪武四年归明,永乐五年复置镇南长官司,直隶施州卫。镇南土司地处今宣恩县南部与湘西交界的地方(田敏著《土家族土司兴亡史》)。 镇南土司是从施南土司分治出来的,镇南土司设立时,由施南土司第二任司主覃川龙之三子覃大兴首任司主,历覃大兴-覃墨阿-覃兴等几任。“镇南长官司长官原为覃姓,明永乐时,施州民廖汝凤亡入镇南,诱夺土司印,子孙冒袭。弘治时,冒袭者为守臣擒获,至正德十年(1515年),镇南一司‘夷种尽亡,其司遂废’”(田敏著《土家族土司兴亡史》,引文中引文原自《明史·地理志》)。 覃大兴一支族人或逃亡,或被冒袭者杀戮,无可查证。 由于镇南土司废弃很早,故无遗址和文物介绍。 七 1、唐崖土司简介 本五溪西界地,元代至元年间,覃启处送率兵攻打唐崖五峒地(今咸丰尖山一带),成功后请设唐崖千户所,至正六年(1346年)置长官司,寻更为军民千户所、宣慰司,明玉珍改为宣抚司。洪武六年仍置长官司,永乐四年复置,隶施州卫。唐崖土司的辖区在今咸丰尖山一带。 唐崖土司为覃氏世袭土司,土司级别几经变换,自覃启处送起,历经覃启处送-覃值什用-覃耳毛-覃忠孝-覃斌-覃彦实-覃文铭-覃天富-覃万金-覃柱-覃文瑞-覃鼎-覃宗尧-覃宗禹-覃洪(釒厷)-覃溥泽-覃梓椿-覃梓桂等十八任土司主,覃氏世袭治司389年。 改土归流时,末代司主覃梓桂被授“世袭把总”,迁至孝感县安置,获坐房27间,田405亩,乾隆40年升任黄州千总。 2、唐崖土司的遗址 (1)、唐崖土司城遗址 唐崖土司城在咸丰尖山乡唐崖河畔,距唐崖集镇3公里。司城依山旁水,山色秀丽,“左青龙(山),右白虎(山),前唐崖(河),后玄武(山)”,是城池地理环境的真实描绘,面积1500余亩。 自唐崖土司设立始,就在这里营建治所。在明万历和天启年间,土司主覃鼎屡建战功,声威显赫。其夫人田氏,精明能干,治理有方。司城整修一新,3街18巷36院纵横交错其间。城内设有校场、阅台、万兽园、大衙门、小衙门及左右营房,有400余年的历史。虽年久雨蚀风化,但长条石铺成的街道、土石垒砌的城墙及饲养野生动物的万兽园遗迹,仍清晰可见,可以引人回味领略当年土司城的大体轮廓。 司城建筑宏伟,现保存较好的只有桓侯庙的石人、石马,司城牌坊及王坟。桓侯庙在司城的进口处,石人、石马对峙山门,系田氏夫人于明万历38年(1610年)夏历四月所建。石马身高2.4米,长3米,体态雄伟,势若腾骧。石人高2米,身背雨伞,执辔马旁。工艺精巧,造型生动,为历代文人黑客所赞赏。 桓侯庙左上300米,是土司城屏障——石牌坊,明天启三年(1623年)当朝皇帝赐修。高6.8米,宽6.3米,全石仿木结构,雕琢精美,雄伟壮观。横额正面书“荆南雄镇”、背面书“楚蜀屏翰”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石坊上刻有“土王出巡”、“麒麟奔天”、“云雾腾龙”、“哪吒闹海”、“耕”、“樵”、“渔”、“读”等故事图案。 牌坊后面山上有土王坟一座,内外两进,内进葬间4个,四壁石墙,花纹精致,外有石门可开关。土王坟后是田氏夫人墓,砖砌石垒,墓碑前立,建于明崇祯3年(1630年)夏。墓地四周,林木葱郁,绿草茵茵。墓后500米的玄武山上,有两棵围圆4.75米,高41米的大杉树,枝叶繁茂,高大魁伟。相传是田氏夫人生前所栽,故称夫妻树。珍贵的古杉,增添了奇特的风采。 (2)、土司主遗址 覃鼎墓:覃鼎墓位于尖山乡唐崖村的土司城后,石砌土堆,长3米,宽2米,高1.2米。墓前立一门框形石碑,上刻“武略将军覃公讳鼎之墓”,上款“庚午岁季春吉旦”,下款“孝男覃宗尧”。覃鼎墓南六、七米地,有同时期、同型制、同等级的将军墓5座,无碑记者众多,据考属明代墓群。 土司王坟:土司王坟有两座,一为土司主墓,一为覃氏夫人墓,建于明代,在土司城东北角的高坡上,占地400平方米,墓堆保存完整。土司王坟是咸丰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大墓,其建造规模,工艺技巧,皆为当时墓葬之最,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土司主墓墓室4间,石门大开,无葬物,墓门为仿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屋面雕饰筒瓦,脊刻龙首。墓祭台前各立一小兽,两侧饰以精雕麒麟。 覃鼎夫人田氏墓,在土司主墓左后侧,葬于明末,墓碑中书“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上款“孝男印官覃宗尧”,下款“皇明崇祯庚午季夏吉旦立”。碑前有小石牌坊一座,牌坊两侧护以鼓形石柱。 3、唐崖土司的文物 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铜):1986年4月16日,唐崖村农民邓永前在石牌坊后约100米的正殿观音堂废墟垮坎处拾得,7厘米见方,厚1.3厘米,柄长5.7厘米,重850克,正面篆刻“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印沿刻“于字二十五号”。永宁卫在今四川叙永县,与云南交界。唐崖土司在明代曾多次征蜀,此印当为战利品。 唐崖长官司印:此印有两方,均有篆刻“唐崖长官司印”。一方背面有文字,右刻“唐崖长官司印”,左刻“周元年十二月”,中刻“礼曹造”,印沿刻“于字叁佰四十四号”,印大6.9厘米见方,厚1.2厘米,柄长8.2厘米,重675克,此印应为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周元年即清康十三年(1674年)。另一方背面无文字,印大7.1厘米见方,厚1.8厘米,柄长7.5厘米,重1100克,此印应为清廷所颁。按清廷规定,吴三桂所颁旧印应上缴朝廷,但唐崖土司却把它藏匿下来了。从制造工艺上看,前印比较粗糙,篆字笔划粗而偏方;后印工艺水平较高,篆字笔划较细,字形圆转。 以上三印均存咸丰县文管所。 此外,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还发现有石火盆、石马槽以及石兽、花卉、草叶纹石刻等。另在城址地区还有地名碗厂沟、教场坝、左营房、小衙门、营房、天灯堡、存钱坝、罗百总府、月台、贾百总府、右营房、书院、店子、花园口、御花园、大衙门、监狱、(官)言堂、万兽园、、杀人台等,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些地名应与土司城的布局有关,也属于土司时代有关的重要遗迹。 八、添平千户所简介与遗址和文物 1、添平千户所简介 先祖覃友仁率兵追寇至湖南石门金鸡山,遂为添平之祖。传至覃添顺,值元末天下大乱,民无所主,众推顺公为太(台)宜寨主,招集义兵,战守腹地,平定叛夷。明太祖定鼎,顺公纳土称臣,后又助粮助剿有功,洪武元年(1368年)封顺公为“正千户武德将军”,统辖十隘七里,子孙世袭其职,是为添平千户所(土司)。 添平千户所土官自覃添顺始,历经覃添顺-覃文孙-覃绳武-覃昊-覃禹玄-覃毅恭-覃毅宽-覃善教-覃世奇-覃继勋-覃宗藩-覃宗盛-覃光国-覃祚昌-覃家彦-覃声振-覃庆永等十八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千户土官覃庆永通达时务,自愿申请改土归流,缴出号纸、方印、兵器、户册地图。从添平千户所设立至改土归流,覃氏治理添平千户所367年。改土归流后,添平千户所地域划归石门县北乡,覃庆永获朝廷赏赐“世袭千总”职。 改土归流后的“世袭千总”一职,经覃庆永-覃远惠-覃长泽-覃文韬-覃章瑞-覃遵泰承袭,至清亡承袭止。 2、添平千户所的遗址(暂缺) 3、添平千户所的文物(暂缺) 九、茅岗土司简介与遗址和文物 1、茅岗土司简介 明洪武四年(1371年),茅岗峒民作乱,覃福祖奉命征平,即授茅岗隘长。当年覃添佑随父覃福祖又平茅岗峒民乱,覃添佑屡建奇功,封“开国镇夷将军”,被授为茅岗安抚使,覃添佑即为茅网土司第一任司主,辖区在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内。 茅岗土司是覃氏世袭土司,土司级别几经变化,自覃添佑始,历覃添佑-覃文聪-覃朝-覃仲春-覃昊-覃良佑-覃尧芝-覃承坤-覃宗伊-覃瞻延-覃胤祚-覃洪治-覃声亟-覃纯一等十四任,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覃氏治理该司364年。 改土归流时,原土司辖地,划归永定县,留有青山、河道、矿洞为覃氏世袭养业,仍授“世袭千总”职。“世袭千总”一职,自覃纯一始,历覃纯一-覃缓祖-覃忠襄-覃圣熙-覃朝辅-覃嘉成-覃世俊-覃德明等八任承袭,清朝灭亡,承袭即止。 2、茅岗土司的遗址(暂缺) 3、茅岗土司的文物(暂缺)
皇城建筑为木质结构,马桑树为柱,楠木板为壁,两个四合天井。全长50米,宽30米,占地1500平方米,四周青砖围墙。皇城朝门大门旁有一对石鼓,两边石柱上刻有“北阙文章经国策,南梁勇武定邦才”的楹联,上方横批是“经国世第”四个大字。朝门上方嵌有一块眉碑,中刻“施州卫世袭宣抚使司”,眉碑右侧刻着“思我覃氏普诸流裔,佐梁仕唐代传奇勋”。眉碑左侧刻着“施州一卫宣抚使司,分镇护守遂世家焉”。朝门两侧刻着“南梁武勇无双士,经国文章第一家”。城墙下边的石台阶上,刻有麒麟、龙凤、白虎、菊花等图案。皇城前厅长21米,宽6米,上五米宽的台阶,即步入中堂。中堂长15米,宽11米,两边是厢房,走马转角楼样式,雕花栏杆,楠木板壁,嵌花格门。两个天井均为六棱型,石板嵌底,雕花条石镶边。后厅长15米,宽2.3米。重檐翘角,结构古雅。现皇城屋基保存较好。
经历几代人后,施南土司迁入宣恩县城珠山镇(今人武部驻地),直到改土归流时止。
1、施南土司简介
覃氏先祖覃如夏在唐玄宗年间因护驾有功,授封为行军总管兼左仆射,后又加封为光禄大夫,诣任施州,子孙世袭其职。嫡传至12世覃普诸,宋理宗淳佑四年(1244),施州置镇边万户总管府,以覃普诸为总管,首建总管府于宣恩(今宣恩县城珠山镇)。
覃普诸长子覃尔毛于南宋度宗咸淳八年承袭父职,任施州镇边万户府总管。宋亡元兴,覃尔毛归元。宋亡元兴,覃朝廷以其久镇施州,有功于国,给予重用,并将施州镇边万户府总管职,改为镇南五路都督军民府都总管。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又改为忠义军民安抚司,正式实行土司制度,后又改为施南道宣抚司,这样,施南土司就正式设立,覃尔毛为首任司主。施南土司级别几经变化,是鄂西地区设立最早,也是势力最强的土司之一。明永乐起,长期领东乡、忠路、忠孝、金峒和忠峒五个安抚司。
施南土司的辖区,包括现在宣恩县的北部、恩施市西部、利川市南部和官渡坝、粗石(即今利川市城及附近地带,见王协梦《施南府志》卷一、胡挠《有关宣恩历史中疑难问题的研究》)。
施南土司首设司城于宣恩(今宣恩县城珠山镇),元至正二年(公元1343年)至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该土司因反抗朝廷暴政,司治由宣恩迁到利川毛坝的青岩,后又迁夹壁、龙孔。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因抗暴失利,司治又迁宣恩水田坝,后又迁回珠山镇。
施南土司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设立,历任司主十八任,即:覃尔毛—覃川龙—覃大胜—覃天富—覃进—覃彦升—覃泰—覃兴亮—覃圭—覃璋—覃良成—覃宜—覃洪道—覃福—覃懋楶—覃肜—覃龙光—覃禹鼎,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覃氏治该司449年。
施南土司末任司主覃禹鼎因“拟罪改流”,不予世职,他携家迁往武昌县。
2、施南土司的遗址
(1)、司治遗址
宣恩珠山镇:施南土司起、始司治遗址,原址在城内西街,乾隆五年改为学宫(王协梦《施南府志》道光版卷七),现为宣恩县人武部驻地。
青岩、夹壁、龙孔:元代至正二年至明代洪武二十七年,施南土司治所由宣恩迁来利川的毛坝的青岩,又迁夹壁,再迁龙孔,并与忠建、忠路、忠孝等土司“结寨龙孔”,联合反抗明王朝暴政。
水田坝:水田坝位于宣恩县椒园乡水田村,离宣恩县城约十五华里。皇城建于明朝,公元1394年覃大胜在龙孔(今利川县毛坝乡境内)起义反抗朝廷失败后,施南土司覃姓人员即迁往水田坝落业。
皇城建筑为木质结构,马桑树为柱,楠木板为壁,两个四合天井。全长50米,宽30米,占地1500平方米,四周青砖围墙。皇城朝门大门旁有一对石鼓,两边石柱上刻有“北阙文章经国策,南梁勇武定邦才”的楹联,上方横批是“经国世第”四个大字。朝门上方嵌有一块眉碑,中刻“施州卫世袭宣抚使司”,眉碑右侧刻着“思我覃氏普诸流裔,佐梁仕唐代传奇勋”。眉碑左侧刻着“施州一卫宣抚使司,分镇护守遂世家焉”。朝门两侧刻着“南梁武勇无双士,经国文章第一家”。城墙下边的石台阶上,刻有麒麟、龙凤、白虎、菊花等图案。皇城前厅长21米,宽6米,上五米宽的台阶,即步入中堂。中堂长15米,宽11米,两边是厢房,走马转角楼样式,雕花栏杆,楠木板壁,嵌花格门。两个天井均为六棱型,石板嵌底,雕花条石镶边。后厅长15米,宽2.3米。重檐翘角,结构古雅。现皇城屋基保存较好。
经历几代人后,施南土司迁入宣恩县城珠山镇(今人武部驻地),直到改土归流时止。
(2)、土司墓遗址
猫儿堡土司群:1945年,当地农民在此开荒,挖出一石穴(墓道),入内拾得金银一盒(50枚),银碗两个,铁箭簇一束,以及冠带金银等器。1958年,在此穴中出土金凤冠一顶。1976年,在穴东10米处,又出土金凤冠一顶,经文物部门考证,为明代施南土司墓地。1985年11月,又在此处挖出银碗、金头饰、金银等39件。1986年,宣恩县人民政府,批准猫儿堡土司墓为全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州人民政府公布,猫儿堡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芋头沟土司墓:此墓位于城南二里,1976年当地农民在菜园挖土,发现墓碑,墓主系施南土司十一任司主覃兴亮。墓地为一高台,封土堆长10米,宽1.5米,高1.5米,墓前立一石柱,上书“龙虎山中凤不动”,墓道长3米,宽2米,高1.5米,墓室成双。墓壁雕有花卉、禽兽、云纹图案,工艺精细。墓室各有一半开的窗户,意为灵魂出入之所。除墓志外,还发现头锦、带钩等金银器,现藏州博物馆。
覃大胜墓遗址:覃大胜是施南土司第三任司主,任宣慰使,位列从三品。覃大胜“结寨龙孔”反明失败后,被惨杀于南京,葬于利川元堡乡陶家沟。据当地老人回忆,覃大胜坟前有四根石柱子,墓碑由一大二小三碑组成。左边小碑是序文,右边小碑是孝名,主碑是墓主称谓。现墓、碑均无存。覃大胜墓附近还有将军覃熊和清顺治年间葬的覃良斗墓。
覃懋楶墓遗址:覃懋楶是施南土司第十五任司主,葬利川毛坝夹壁。
覃肜墓遗址:覃肜是施南土司第十六任司主,葬利川毛坝南的青龙寺旁。
3、施南土司的文物
贡匾:清康熙年间,施南土司伍家台贡茶的回赐品,长110公分,宽45公分,上书“皇恩宠赐”四字。
金凤冠:1976年在猫儿堡土司墓地出土,纯金,重890克,经考证为明代制品,为土司夫人用物,现存州博物馆。在施南土司墓地出土,当为施南土司夫人用物。
金银器:1985年,猫儿堡再次出土金银器39件,其中有银碗、金头饰、金银等,现存宣恩县文物管理所。
覃礻皇寿藏碑及其寿匾:覃礻皇生于康熙甲戍年(公元1694年)四月初七日,改土归流前夕(约1730年左右),覃礻皇从宣恩迁来毛针坝落业。覃礻皇寿藏碑是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冬月的自立碑,位于毛针坝茶园堡,高2米,宽1.1米,墓碑形式为神龛式,碑身刻有墓主人姓名,孝子及孝婿名号。覃礻皇寿匾是乾隆二十八年,覃礻皇七十大寿时,宣恩县正堂赵为所赠,今悬挂于覃礻皇庄院内,匾书“齿德兼优”四个大字,现已有250年的历史。
二、散毛土司简介与遗址和文物
1、散毛土司简介
本蛮地,五代时为羁縻感化州。宋为羁縻富州地,寻为柔远州地。宋祥兴元年(1278年),覃野毛(宋施州镇边万户总管府总管覃普诸之次子)奉世袭镇国大元帅覃耳毛长兄之命,领兵三千追贼至大水田(今咸丰县大田坝)屯兵驻守,第二年宋室灭亡,土兵推举野毛为寨主,称散毛峒,统治着今咸丰东南部和来凤北部地区,野毛即改称散毛。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设立土司,至元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至正六年改为散毛誓崖等处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时更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割散毛司地之半,设大田所”(《咸丰县志·土司志》民国三年版),以后散毛司实际统治着来凤北部地区。永乐九年置散毛长官司,十三年升为宣抚司。宣德三年分领龙潭、大旺二安抚司,仍属施州卫。
散毛土司为覃氏世袭土司。自覃散毛始,历经覃散毛-覃顺-覃全-覃野望-覃起剌-覃构-覃友谅-覃宣-覃本林-覃显宗-覃斌-覃国珍-覃棨-覃玉鉴-覃可达-覃青霄-覃冲霄-覃勋麟-覃鸿基-覃煊,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止,历任二十任,覃氏统治该土司452年。
改土归流后,朝廷授末任司主覃煊世袭千总,被迁至孝感安置,获坐房6间,田85亩。覃煊无嗣,大宪题请其弟璠承袭,固辞,蒙允扶兄榇回籍。
2、散毛土司遗址
(1)、司治遗址
(2)、土司墓遗址
尚虎城土司墓:都督元帅、散毛司第九任宣抚使覃本林墓,世袭宣抚使、覃本林之子覃显宗墓,都在这里。
覃勋麟墓遗址:镇远将军、散毛司第十八任宣抚使覃勋麟墓,在苏家堡丰碑窟窿,碑雕人马摇柱具备,碑刻诰敕及铭志久经风雨,已泯灭不能成篇。
覃鸿基墓遗址:散毛司第十九任司主覃鸿基墓,在侯栗堡,距城15里,旧衙署之西,当地人称衙院。
3、散毛土司文物(暂缺)
三
1、东乡土司简介
东乡五路安抚司是从施南土司分治出来的。
东乡五路安抚司,古属蛮地,五代时覃氏已辖有此地。宋为细沙寨,元初沿宋制,后置东乡五路军民府。元至正十七年(1357)明玉珍据蜀,更置东乡五路宣抚司(由施南土司分治),施南土司司主覃大胜之三子覃天荣为第一任司主。永乐五年,领于施南土司。宣德三年,领摇把洞、上爱茶洞、下爱茶洞三长官司和镇远、隆奉二蛮夷官司。
东乡五路安抚司从覃天荣任第一任司主起,历经覃天荣-覃忠……覃天允……覃岑……覃寿椿等十几任土司主,土司级别几经变换,至末任司主覃寿椿于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止,连同施南土司先代,覃氏共治该司449年。
雍正十三年,东乡土司因末任土司主覃寿椿之长子覃楚昭“罪废归流”,远徒他乡不袭(徒址不祥)。
东乡五路安抚司的辖境,沿宣恩县椿木营毗恩施市石灰窑连建始景阳边界,原景阳境内立有东乡里碑。
2、东乡土司的遗址
东乡五路安抚司的司治遗址,位于长潭镇西20里处新泗河的龙角堡,在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高台上,长500米,宽200米,地势险峻。遗址表面,有裸露的鹅卵石镶嵌的人字形街道和大量残砖碎瓦,王宫坐南朝北,街道东西向,宽2.5米,两侧有排水沟。解放后,曾在这里出土土王盔和画像砖。
东乡土司的司治后迁东乡,其遗址有司衙残基。
3、东乡土司的文物
土司王盔:东乡农民覃书义保存的土司帽,已上交北京。大刀、铁盔、铁甲:土司练武用的八十斤重的大刀以及
铁盔、铁甲等,都于1958年大办钢铁时销毁,目前尚存练功用的石掷子一个。
四、忠路土司简介与遗址和文物
1、忠路土司简介
忠路土司是从施南土司分治出来的。
施南道宣慰司第二任司主覃川龙在位期间,预留长子覃大胜承袭施南道宣慰使职,另申报朝廷,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分治出忠路安抚司和镇南长官司,分派其次子覃大旺任忠路安抚使、三子覃大兴任镇南长官。这样,施南宣慰司一分为三,覃川龙三个儿子分任三个土司司主。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忠路土司正式设立,设立时为安抚司。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忠路安抚司“元曰忠路寨,属施州,明玉珍时更置宣抚司”,明洪武四年归明,改安抚司。
忠路土司的所辖范围,为现利川西部齐跃山、福宝山外,麻山以西,除铜锣关、龙船(原支罗峒)的广大地域。明代宣德三年(1429年)设建南(原为剑南)土司,肢解了忠路土司一部分领地。明代天启中(1621——1628年)设沙溪土司,又肢解了忠路土司一部分领地。但从历史上看,建南土司实为忠路土司的附庸,仍为忠路土司管辖。
忠路,上古为廪君国,禹贡属荆、梁二州。周属夔子国。春秋属巴国。战国属楚巫郡。汉属南郡。三国属吴荆州。南朝建武(494年)授怀顺军民宣慰司。唐贞观授龙渠宣慰使司,宋置龙渠县,唐宋时均为羁縻州县,元初属施南土司,元末置忠路安抚使司,由覃氏世袭治司,正式实行土司制度,属四川夔州路。明代先属四川重庆卫,后属湖广施州卫,清初因之。明末清初均领于施南土司。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自请改土归流,划入新设的利川县。
忠路土司的司治,首治“施州城南二龙坝”(今宣恩县椒园镇老寨溪村)。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入驻“城池坝”(今忠路镇农科村),明天启初年徙治所于“后花园”。忠路土司还在“旧司坝”(今丰乐村)和“狮子坝”(金银村),设有备用治所。
忠路土司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正式设立,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土司级别几经变换,历任司主十六任,即覃大旺—覃天贵(侄袭叔职)—覃英—覃飞熊—覃德明—覃万勇—覃正纲—覃大宁—覃之秉—覃寅化—覃奇勋—覃进孝—覃承国—覃世藩—覃建侯—覃梓楚,独立存世近400年(实为380年——清乾隆二年正式改流),连同其先代施南土司第一、二代司主,直系覃氏实际治理忠路土司450年。
改土归流时,清王朝授忠路土司的末任司主覃梓楚 “钦赐·世袭云骑尉”诰牌,敕封“世袭千总”,举家迁“江夏”(孝感),朝廷授坐房10间,田105亩。覃梓楚去世后,经五代承袭,即:覃梓楚—覃章繍—覃殿雄—覃廷杰—覃熙棂—覃太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承袭即止。
2、忠路土司的遗址
(1)、治所遗址
忠路土司的治所,先治“施州城南二龙坝”,后迁忠路“城池坝”,再徒“后花园”,另在狮子坝和旧司坝建有备用治所。
二龙坝遗址:据明代雷恩沛《施州方舆书》载,忠路安抚司“旧司在施州城南二龙坝,因邻侵,徙卫北”。忠路《覃氏族谱》记载,忠路土司司治由“施州城南二龙坝”迁到忠路。
二龙坝位于宣恩县椒园镇老寨溪村。该村地处椒园至庆阳坝公路中段,距施南土司遗址水田坝村2公里,距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庆阳凉亭老街5公里,为古代川、鄂、湘盐道之要冲。在庆阳坝与水田坝之间,有两座大山相拥而立,山坡陡峭,雄伟险要,植被茂密,颇为壮观,形似“二龙”相争,故名。由于治所在那里仅存近30年的时间,且年代久远,现已无遗迹遗物可寻。
城池坝遗址:忠路土司治所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进驻城池坝后,直到万历四十一年大火烧毁城池坝古城,土司治所再次搬迁,忠路土司在城池坝古城设治所224年。
关于城池坝忠路古城遗址,明人雷恩沛《施州方舆书》载:“忠路古为禹贡荆梁二州之域。春秋为巴国地,战国为楚巫郡。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建武授怀顺军民宣慰。唐贞观授龙渠宣慰。元授忠路宣慰。”明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载,忠路安抚司“宋为羁縻龙渠县”。《利川县志》(光绪版)载,“城池坝亦忠路土司旧治也”,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4年)毁于大火。城池坝忠路古城,从正式有行政建置到毁于大火,前后经历七朝,连绵一千年。古城遗址文化积淀深厚,很值得关注和研究。
城池坝忠路古城遗址,位于忠路集镇西南一公里的农科村。经文物部门考证,遗址高出河面10至15米不等,东西长600余米,南北宽300余米。耕土层在0.3至0.7米之间,文化层厚约0.4至1米。1960年大改农田,群众在遗址中曾发现古时石狮三尊和大量罐坛,有的器物上刻有人、物形象、引起有关部门重视。1984年文物普查,又在遗址内发现:石兽三件(蹲伏状),制作粗造、原始;柱础八件,砂石,通高28厘米,直径45厘米,刻有花草等图案;水管多件,灰陶,每节长25.3厘米,下口直径13.2厘米,上口直径9厘米,有凸肩榫,肩高1.8厘米,榫长3.5厘米,形如筒瓦而稍大;素面筒瓦与板瓦多件,厚1.5至2厘米,因残损无法确定其长度;兽面、云纹、三角形与半圆形瓦多件;水牢残址一座,全用巨大条石砌成于地下,与郁江河岸相距200米。据群众介绍,大改农田时曾发现大量水管一个接着一个,与遗址屋基交相错处,分布规律。
仓廪坡麓两座石棺墓残址的发现,更增加了城池坝遗址的文化内涵。该石棺以厚约10厘米,宽1米的六块石板组成。石棺内宽1米,长约2米不等,尚未发现遗物。石棺一般埋在地表1米至1.3米之下。当地群众反映,这种石棺墓在修电站水渠时曾发现多处,有的棺框外累天然石块,类似墓葬。
“后花园”遗址:土司治所尚在城池坝时,土司另在现忠路集镇建有花园,面向郁江水流方向,花园在城池坝之后,故名“后花园”。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4年)城池坝遭遇大火烧毁,加上土司司主覃寅化因民田纠纷,仇杀抚夷章守愚,被明王朝革职(事见《利川县志》同治版),新任土司司主覃奇勋于明天启初年徙治所于“后花园”,即现忠路镇忠路民族中学所在地。新中国建立后,此处曾先后为忠路区林业站、区公所驻地,后并入忠路民族中学。
忠路土司治所迁往后花园,到乾隆二年正式改土归流时被废止,前后经历116年。其中,清顺治十六年清兵血洗忠路土司,后花园土司衙门毁坏严重,后经覃进孝恢复。改土归流后,为利川县丞住地。
后花园土司治所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中有大量瓦砾堆积。现存遗物中,有一直径5米的圆形太极石刻,传为土司审案时专用。原忠路公社房屋中樑上尚有“龙渠县”三字可见。
据《利川县地名志》载,明末清初,忠路土司重修司城,以前江、后江为天堑,自东而西,横建两条街道。计有土司文武官衙;三寺:福田寺、楚藩寺、回龙寺(尚有镇国寺,福田寺、回龙寺均不在土司城内——编者注);四宫:禹王宫、南华宫、万寿宫、川黔宫;五庙:城隍庙、关帝庙、文庙(即文昌宫——编者注)、火神庙、川主庙;有豪门厅楼、士绅宅院,商旅店铺,平民寒舍。西北街头有校场坝、跑马道,西南街头有烽火楼、炮楼。
旧司坝、狮子坝遗址:这两处是忠路土司的备用治所。
旧司坝,位于忠路集镇东北6公里的忠路溪河边的丰乐村。明洪武二十年左右,为忠路土司治所从宣恩椒园二龙坝迁往忠路的暂住地,清康熙初年此地又建备用土司衙门。椐谭宗派先生《利川民族文化览胜》载,“忠路丰乐,田中尚存石狮遗存”(两座)。
狮子坝,即老屋基西6.5公里的金银村,遗存物有石狮三座,有两座原立于稻田中,现存狮子坝小学操场,另一座存村卫生室大门前。“老屋基”为土家语地名,意为屯积粮食的地方,即老屋基原是忠路土司的粮仓之一。
建南土司的司治遗址:建南土司为忠路土司的附庸,其治所先治中部营,后迁归源寺。
中部营,位于建南中部营村白龙塘上面0.5公里,忠路土司第十四任司主覃世藩(字屏山)在承袭前曾驻守在这里。现名中台寺,为建南镇中部营村村委会和村小学所在地,现已无明显的遗迹可寻。
归源寺,位于建南集镇沿建南河上2公里的河边平地凸现10米高的石包上,如建南河涨水,为河中孤岛。改土归流后,覃世藩之孙覃星五(又名覃梓极)始捐资建寺,嘉庆初并祀城隍神中。解放后,归源寺在1958年成为“利川县五中”的一部分,1970年左右成为建南气矿(当时为“二勘”工地)的一部分,现已无房屋,气矿工人种一些蔬菜。
遗址平面呈鸡蛋形,最长处150米左右,最宽处60米左右。山门较完整,无文字。尚存残缺石碑三块:一块为“大雄宝殿”序文,文字大都脱落,可见“施南府利川县”字样;一块为捐资碑,有姓名及捐款数额,覃章绪(覃梓极之子)为第一人,文字大多不清;一块为和尚坐化后纪念碑,上部花纹清晰,文字不清。柱础很多,较为完整。
(2)、庙宇遗迹
楚藩寺:楚藩寺建于土司城内,忠路安抚司副使覃洪化于明万历戊午年(公元1618年)撰有《楚藩寺钟序》一文从文中看,该寺为覃洪化主持修建,三、五年后他“合衙发心捐资,请匠造大钟一口”,“令土民亦捐资,另造大钟一口”,悬挂于佛寺两廊。土司虽为土籍,但该地历属楚地,故为“楚藩寺”,此遗址为忠路原食品站所在地。
镇国寺:据《利川县志》(同治版)载,“梁山双桂堂开山祖师名‘破山’,有神悟,因避献贼之乱,寓忠路镇国寺,寺属前宣慰覃氏所建。破山与覃世藩(编者注:覃世藩为忠路土司第十四任司主)善,每从游,听讲无生妙谛。”因前有兵燹之灾,土司濒危,故名“镇国寺”。当时,覃世藩为土司承袭人(或已承袭),与破山“每从游”,说明镇国寺应于土司城内。
王母城庙:王母城庙,位于建南镇龙泉村,距市城115公里。王母城庙建于王母城山上,主峰海拔1566米,顶部平坦,面积约300亩,四周悬崖峭壁,唯西北岩缺口处有小径可攀登。山势朝西北方倾斜,从西北方远处望去,俨然落座于万山丛中的城门楼。
传说王母下凡曾游此山,昔人在山顶建有王母庙。明朝初年,建南土司重修此庙。王母城庙三进三殿,宏伟壮观,有“王母城”之称。此山的神仙泉、花泉、仙游池、青狮石、双凤石、石人、石马是天然奇迹。
现在,经过当地政府对遗址的简单清理和恢复,有不少来自各地的人前来祭拜进香,特别是每年农历6月19日前后,更是人烟香火不绝,十分壮观。
忠路城隍庙:建于原忠路土司城内,属土司旧庙。
(3)、土司墓遗址
覃德明墓遗址:覃德明为忠路土司第五任司主,任安抚使。妣牟氏,诰封夫人。夫妇卒葬忠路溪老王坪,“老王坪”也因埋葬覃德明夫妇而得名,即今忠路镇小坪村老王坪。该墓遗址,原石圈子内有石围杆一对,后倾倒毁坏一根,仍有一根在坟前耸立。
覃进孝墓遗址:覃进孝是忠路土司第十二任司主,任宣慰使,明王朝诰封他为太子太保、忠义侯、威武上将军。夫人牟氏,诰封一品夫人。夫妇卒葬忠路溪长岭岗官坟塆,“官坟塆”也因埋葬覃进孝夫妇而得名,即今忠路镇下坪村三组官坟塆,当地人也称“皇坟塆”。
覃进孝夫妇墓几经破坏。据当地人说,原墓外为中间高两边低的三通半圆拱,无碑,四个人可以在中间半圆拱下打牌。墓体为粘土烧制的火砖、浮雕砖拱成。墓几度被破坏后,墓址只留下一鸡蛋形大坑,坑内外杂散砖头、石灰残块、杂草,小树丛生,一片狼藉。好一点的砖头,被周围群众运回打灶。
覃进孝是州、市土家民族文化的一大靓点。一些人看到他夫妇坟墓遗址后,惨不忍睹,遂会集一些有识之士集资将其大体恢复,并立有石碑。
覃承国墓遗址:覃承国,忠路土司第十三任司主,任安抚使,诰封荣禄大夫、武翼大夫、总兵官左都督,他曾奉命率土兵出征东南沿海(福建),参与了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斗争。妣牟氏,诰封淑人。夫妇卒葬忠路高台子马塔堰,坟前有石围杆一对。
覃世藩墓遗址:覃世藩,字屏山,忠路土司第十四任司主,任安抚使,诰封武德将军、武翼大夫。他在承袭前,曾驻守建南土司衙门,一生与佛教徒交往甚密。妣牟氏,诰封宜人、淑人。夫妇卒葬忠路二台坪琵琶穴。
覃建侯墓遗址:覃建侯(?—1731年),忠路土司第十五任司主,任安抚使,诰封武德将军、武翼大夫,曾于清雍正元年参与捐造“金字山寺”大钟。妣牟氏,诰封淑人。夫妇卒葬忠路点军坪。
覃梓楚墓遗址:覃梓楚,忠路土司第十六任司主,任安抚使。清雍正十三年与忠峒土司司主田光祖等十五土司司主,在武昌湖广总督府自请改土归流,授“钦赐·世袭云骑尉”诰牌,敕封“世袭千总”。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正式改流后,举家迁江夏(孝感),官至参将。妣马氏,诰封夫人。夫妇卒葬武昌大东门外蛇山凤凰窝。
覃承忠墓遗址:覃承忠,覃进孝之三子,清康熙年间人,武举33名,官至总兵官左都督总统水师将军,年老自京归养,卒葬建南镇花园村学堂湾旁老屋基。传说老屋基原为四合院,覃承忠葬于正屋的堂屋正中。坟前立有令牌碑一块,刻有“乙山辛向”,原坟前有石眼一对。2010年中元,其后裔修复原墓,并立有碑记。
3、忠路土司的文物
大清雍正皇帝钦赐诰牌:忠路土司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自请改土归流,雍正皇帝给末代司主覃梓楚授“钦赐·世袭云骑尉”诰牌和敕封“世袭千总”。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忠路土司正式改流,覃梓楚被迁江夏(孝感),初任福建邵武营游击,八年后提补武昌守营守备,迁升至参将。此诰牌原影为前中共利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润田所摄(见有关彩页)。
忠路土司属《覃氏族谱》:忠路土司属《覃氏族谱》,是研究忠路土司的重要历史资料。忠路土司属《覃氏族谱》,由覃汝先四世孙覃尔毛在元代“草创宗图”(即一修谱),原本现已失落。以后由三部分组成,即德明宗支(大房)谱、德功宗支(四房)谱和德睿宗支(五房)谱。德福宗支(二房)后裔不详,德本宗支(老三房)徙四川新宁县,亦不详。
大房谱由覃汝先十八世孙覃承国(字君一)于清康熙年间首修,即康熙版,原本已失落。二十二世孙覃章维续修老大房谱,为嘉庆版,原本亦失落。二十六世孙(承恩裔)覃元恺再倡续修老大房谱,即民国版。此版谱计划出书十四册,因时事变迁,尚有最后三册未出齐。此三册原稿手抄本存于万州沙包子覃玉成处,复印件存利川德昌摄影师覃玉德处。老大房民国版谱民间还藏有一部分。原三版虽已失落,但每版都是一脉相承的。
四房谱,曾于清嘉庆年间首修(嘉庆版),原本已失落,覃吉升留有一手抄本,存于覃太敏处。
五房谱,于清嘉庆年间由覃世煜倡修(嘉庆版),忠路覃吉华、市城覃殿春处存有残本。原谱刻印模存于磁洞沟覃吉刚处。
2005年编辑《中华覃氏志·利川卷》时,忠路土司属《覃氏族谱》精华全录其中,以供参考。
螃蟹砚:螃蟹砚,系墨石雕琢而成。相传为忠路土司覃氏之家传之宝。其造型优美,雕琢精细,砚顶端刻有螃蟹,用墨时,往螃蟹壳中添水,墨即自入砚盘,且长久不干。该砚于新中国建立后不知去向。
石狮:忠路土司治所(含备用治所)遗址,现存石狮七座,相传为土司治所的镇衙之宝。城池坝忠路古城遗址,有石狮三座,其中两座为昂首雄狮,一座为睡狮,与近代石狮造型多有不同之处。旧司坝忠路土司备用治所遗址,现存石狮两座。狮子坝忠路土司备用治所遗址,遗留石狮三座,现存狮子坝小学操场(两座)和卫生院大门口(一座)。
土司墓浮雕砖:忠路土司第十二任司主覃进孝夫妇墓被破坏后,墓内贵重物品被洗劫一空,大批土司墓砖散落民间。这些墓砖为粘土烧制,并刻有各种兽、禽及花纹图案。后来从民间收集一块浮雕砖:浮雕为一兽形,牛身、羊脚、象头,兽浮雕在一块砖上,砖长30厘米,宽20厘米,厚12厘米(连砖带浮雕)。据传,墓砖均为覃氏艺人制作,反映了土家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制作技术。此浮雕砖,因为保存问题,已在为覃进孝复坟立碑时,放入原坟内。
巨形太极石刻:原忠路区公所院内,有一直径5米的圆形太极石刻,周围刻有万字格装饰图案,中间刻一巨大的太极图。据传为忠路土司审案时专用,有人犯法,必跪于石上受审。此石放于比平地低三尺的地下,人跪下去只见头部。
(4)、土司区内其它文物、遗迹
出土虎纽錞于:1972年,在忠路溪出土一具虎纽錞于。錞于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青铜乐器,巴人崇虎,故以虎作纽,称虎纽錞于。该錞于为青铜制造,制艺精巧,造型优美。整体呈圆椎柱体,上大下小,上部突出部分为椭圆状。顶盘上置一虎纽,其虎呈蓄势准备进攻状。盘上还刻有人首、鱼、船、网等纹饰,栩栩如生(见彩页)。
出土铜鍪:上世纪五十年代箭竹溪大坟凸出土铜鍪,为巴时文物。此物用青铜铸成,口径为40厘米,腰径为25厘米,底部略大,当地人称为“响于”。类似铜鍪,在中部营也有发现,1969年,当地村民邓国恩,邓正洪挖出三个青铜鍪,重量分别为5.5公斤、4.5公斤和3.5公斤,形状与大坟凸出土的相同。中部营在明清时为建南土司治所,相传铜鍪为土司衙门所沿用。
建南崖墓:建南镇境内崖墓,是目前恩施州土家先民“二次葬”崖墓集中呈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地方,1988年3月被定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考古学者鉴定,崖墓是先秦以前的墓葬。民间传说古代蛇死人蜕皮,人老或病,置于高崖洞中七天七夜,善者蜕皮新生,恶者化为脓血。所以,当地人一直把崖墓称作“仙人洞”或“蜕皮洞”。
建南崖墓主要分布于建南河及其支流两岸的悬崖峭壁之上,经过文物普查和补查,已在白竹坝、柏杨渡、沙嵌、中部营、踏水桥、兰家寨、破石板、花园、兴隆场、大王坝、土巴嵌、芋儿沟、龙头溪、太平镇等14处,发现崖墓45座。这些崖墓一律由古人在石英砂崖上挖凿而成,墓在崖壁,难以攀登,崖下非溪即河,墓门高离水面十数米至数十米不等,分片集中分布。居高、临水、凭险,是建南崖墓的显著特点(见彩页)。
建南崖墓型制规则,在同一墓群中除有一个横长方形的墓门外,其余墓门近似正方形。横长方形墓门者,门下角有两小圆眼,无墓室及雕饰。正方形墓门者,高、宽各为1.2米左右,其门之左、右、上三方皆雕凿成三进门框,下方雕凿成二级阶梯,个别门楣上浮雕人、物形象。墓道多数高0.92米,宽0.65米,深0.6米,与墓室间无间隔设置。墓室内干燥通风,底面平坦,宽1.7米,深1.67米,四壁高0.93米。墓顶面略窿起,墓顶中心至墓底高1.1米。墓门略偏于墓室中轴线一侧。
建南崖墓原来一直是个谜。1983年夏,修路民工王贞然冒险进入柏杨渡“七孔子”崖墓,取出圆木小棺一具,可惜其实物尽被抛入建南河中冲走。文物工作者也曾进入十余座崖墓考察,但却空无一物。直到1988年11月23日,大王坝崖墓群内楠木小棺的发现和清理,崖墓的谜底才算基本揭开。
大王坝,传说古为蛮王住地,故名。大王坝崖墓群有四座崖墓,距水面约300米,距崖墓群所在岩根4米。崖墓群下层一墓室内存放楠木棺材一具,长1.45米,宽0.39米,高0.34米。内空长1.24米,宽0.28米,高0.23米。棺底腐朽严重。棺内有头、肋、脊椎、股、胫、骨盆等大骨,无小骨。棺内除干净白骨外,尚有少量油桐果核放置于头颅两侧,与骨均被壅于腐烂树叶之下。上层一墓室中尚有岩画三壁保存较好,一律单线阴刻,古朴简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墓主人生前地位和当时的文化状况。
五
1、金峒土司简介
金峒土司本蛮地,元置金峒寨,属施州。元至正六年,置金峒安抚司,明玉珍时改为镇远五路总管府,覃大胜之四子覃天华为第一任司主,金峒土司是从施南土司分治出来的覃氏世袭土司。永乐五年始置金峒安抚司。宣德三年分领西萍蛮夷长官司,领于施南宣抚司。
金峒土司自设立起,土司级别几经变换,历经覃天荣-覃耳毛-覃彦龙……覃璧……覃胜-覃仕英-覃邦舜等十几任,连同施南土司先代,至1726年正式改土归流止,覃氏治司450年。
改土归流时,朝廷授末任土司主覃邦舜“世袭千总”,举家迁孝感县安置,获坐房9间,田120亩,至其子覃廷建时,调任山东德州营参将。
2、金峒土司的遗址
(1)、司治遗址
金峒土司的司治遗址在今咸丰县黄金 洞乡金峒司村。司治遗址依山傍水,南临龙潭河100米,建筑早已毁圯。听老人传说,早年司治城中有天井,外有院墙,是院子一条街、三街六合院的形式。另土王别墅一座,建在城后土山上,座北朝南,居高临下。司城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总面积2平方公里。现别墅遗址周围存有两人合抱大树13棵,司城遗址存有丝栗大树1棵,石础2个,石板2块。石础镌刻喜鹊闹梅、松鹤遐龄、凤穿牡丹,石板镌刻猿猴献果、鹭鸶闹莲、战马飞腾,构图大方,雕刻精细。原天井坝两旁农民家还可见到红沙石凿成的长1.7米,宽0.8米不等的建筑土司城用的铺街石条。
(2)、女儿寨遗迹
女儿寨原是大路坝乡境内一座海拔922米高的山寨。据传,元末明初时女王覃氏夫人的父亲打了败仗,她带了遗产逃到此地安营扎寨,抵御外侮,故得名。
女儿寨一面缓坡,三面孤悬,是古代兵家防守要地。据孙旺的墓碑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封指挥武德将军孙旺出兵攻打女儿寨,被覃氏夫人用箭射死,葬于女儿寨孙基湾。后因寡不敌众,孤军困境,覃氏夫人将金器窖藏,在女儿寨东边悬崖边,自己架伞跳崖,败北于重庆的石柱县。
1977年6月12日,谭家坪学生汪产华、汪兴敏到女儿寨割牛草,在东侧二层崖的垮土中,发现珍贵金饰文物8件。
3、金峒土司的文物
金峒安抚司印:1959年2月农民黄绍银在兴隆坳乡大悔寨的卡门,掘出“金峒安抚司印”一方,篆刻、铜质、有柄,背刻“永乐五年四月 日礼部造”,沿刻“节字四十六号”。印7.5厘米见方,重1200克。另有银质印盒板一块,盒底阴刻“监造金目知印长官覃胜廉冠带大头目覃亮工作林凤朝造”。1963年3月,又在这里出土一枚铁箭头,长6厘米。据考证,铜印系覃璧杀兄所夺之印,兵败大悔寨时丢失。现印存咸丰县文物管理所。
六
本酉溪蛮地,元初置毛岭洞,至正十五年置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寻更为湖南镇边毛岭洞宣慰使司,明玉珍改为镇南宣抚司。洪武四年归明,永乐五年复置镇南长官司,直隶施州卫。镇南土司地处今宣恩县南部与湘西交界的地方(田敏著《土家族土司兴亡史》)。
镇南土司是从施南土司分治出来的,镇南土司设立时,由施南土司第二任司主覃川龙之三子覃大兴首任司主,历覃大兴-覃墨阿-覃兴等几任。“镇南长官司长官原为覃姓,明永乐时,施州民廖汝凤亡入镇南,诱夺土司印,子孙冒袭。弘治时,冒袭者为守臣擒获,至正德十年(1515年),镇南一司‘夷种尽亡,其司遂废’”(田敏著《土家族土司兴亡史》,引文中引文原自《明史·地理志》)。
覃大兴一支族人或逃亡,或被冒袭者杀戮,无可查证。
由于镇南土司废弃很早,故无遗址和文物介绍。
七
1、唐崖土司简介
本五溪西界地,元代至元年间,覃启处送率兵攻打唐崖五峒地(今咸丰尖山一带),成功后请设唐崖千户所,至正六年(1346年)置长官司,寻更为军民千户所、宣慰司,明玉珍改为宣抚司。洪武六年仍置长官司,永乐四年复置,隶施州卫。唐崖土司的辖区在今咸丰尖山一带。
唐崖土司为覃氏世袭土司,土司级别几经变换,自覃启处送起,历经覃启处送-覃值什用-覃耳毛-覃忠孝-覃斌-覃彦实-覃文铭-覃天富-覃万金-覃柱-覃文瑞-覃鼎-覃宗尧-覃宗禹-覃洪(釒厷)-覃溥泽-覃梓椿-覃梓桂等十八任土司主,覃氏世袭治司389年。
改土归流时,末代司主覃梓桂被授“世袭把总”,迁至孝感县安置,获坐房27间,田405亩,乾隆40年升任黄州千总。
2、唐崖土司的遗址
(1)、唐崖土司城遗址
唐崖土司城在咸丰尖山乡唐崖河畔,距唐崖集镇3公里。司城依山旁水,山色秀丽,“左青龙(山),右白虎(山),前唐崖(河),后玄武(山)”,是城池地理环境的真实描绘,面积1500余亩。
自唐崖土司设立始,就在这里营建治所。在明万历和天启年间,土司主覃鼎屡建战功,声威显赫。其夫人田氏,精明能干,治理有方。司城整修一新,3街18巷36院纵横交错其间。城内设有校场、阅台、万兽园、大衙门、小衙门及左右营房,有400余年的历史。虽年久雨蚀风化,但长条石铺成的街道、土石垒砌的城墙及饲养野生动物的万兽园遗迹,仍清晰可见,可以引人回味领略当年土司城的大体轮廓。
司城建筑宏伟,现保存较好的只有桓侯庙的石人、石马,司城牌坊及王坟。桓侯庙在司城的进口处,石人、石马对峙山门,系田氏夫人于明万历38年(1610年)夏历四月所建。石马身高2.4米,长3米,体态雄伟,势若腾骧。石人高2米,身背雨伞,执辔马旁。工艺精巧,造型生动,为历代文人黑客所赞赏。
桓侯庙左上300米,是土司城屏障——石牌坊,明天启三年(1623年)当朝皇帝赐修。高6.8米,宽6.3米,全石仿木结构,雕琢精美,雄伟壮观。横额正面书“荆南雄镇”、背面书“楚蜀屏翰”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石坊上刻有“土王出巡”、“麒麟奔天”、“云雾腾龙”、“哪吒闹海”、“耕”、“樵”、“渔”、“读”等故事图案。
牌坊后面山上有土王坟一座,内外两进,内进葬间4个,四壁石墙,花纹精致,外有石门可开关。土王坟后是田氏夫人墓,砖砌石垒,墓碑前立,建于明崇祯3年(1630年)夏。墓地四周,林木葱郁,绿草茵茵。墓后500米的玄武山上,有两棵围圆4.75米,高41米的大杉树,枝叶繁茂,高大魁伟。相传是田氏夫人生前所栽,故称夫妻树。珍贵的古杉,增添了奇特的风采。
(2)、土司主遗址
覃鼎墓:覃鼎墓位于尖山乡唐崖村的土司城后,石砌土堆,长3米,宽2米,高1.2米。墓前立一门框形石碑,上刻“武略将军覃公讳鼎之墓”,上款“庚午岁季春吉旦”,下款“孝男覃宗尧”。覃鼎墓南六、七米地,有同时期、同型制、同等级的将军墓5座,无碑记者众多,据考属明代墓群。
土司王坟:土司王坟有两座,一为土司主墓,一为覃氏夫人墓,建于明代,在土司城东北角的高坡上,占地400平方米,墓堆保存完整。土司王坟是咸丰县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大墓,其建造规模,工艺技巧,皆为当时墓葬之最,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土司主墓墓室4间,石门大开,无葬物,墓门为仿木结构的一斗三升式重檐建筑,屋面雕饰筒瓦,脊刻龙首。墓祭台前各立一小兽,两侧饰以精雕麒麟。
覃鼎夫人田氏墓,在土司主墓左后侧,葬于明末,墓碑中书“明显妣诰封武略将军覃太夫人田氏之墓”,上款“孝男印官覃宗尧”,下款“皇明崇祯庚午季夏吉旦立”。碑前有小石牌坊一座,牌坊两侧护以鼓形石柱。
3、唐崖土司的文物
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铜):1986年4月16日,唐崖村农民邓永前在石牌坊后约100米的正殿观音堂废墟垮坎处拾得,7厘米见方,厚1.3厘米,柄长5.7厘米,重850克,正面篆刻“永宁卫千户所百户印”,印沿刻“于字二十五号”。永宁卫在今四川叙永县,与云南交界。唐崖土司在明代曾多次征蜀,此印当为战利品。
唐崖长官司印:此印有两方,均有篆刻“唐崖长官司印”。一方背面有文字,右刻“唐崖长官司印”,左刻“周元年十二月”,中刻“礼曹造”,印沿刻“于字叁佰四十四号”,印大6.9厘米见方,厚1.2厘米,柄长8.2厘米,重675克,此印应为吴三桂据云南时所颁,周元年即清康十三年(1674年)。另一方背面无文字,印大7.1厘米见方,厚1.8厘米,柄长7.5厘米,重1100克,此印应为清廷所颁。按清廷规定,吴三桂所颁旧印应上缴朝廷,但唐崖土司却把它藏匿下来了。从制造工艺上看,前印比较粗糙,篆字笔划粗而偏方;后印工艺水平较高,篆字笔划较细,字形圆转。
以上三印均存咸丰县文管所。
此外,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还发现有石火盆、石马槽以及石兽、花卉、草叶纹石刻等。另在城址地区还有地名碗厂沟、教场坝、左营房、小衙门、营房、天灯堡、存钱坝、罗百总府、月台、贾百总府、右营房、书院、店子、花园口、御花园、大衙门、监狱、(官)言堂、万兽园、、杀人台等,文物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些地名应与土司城的布局有关,也属于土司时代有关的重要遗迹。
八、添平千户所简介与遗址和文物
1、添平千户所简介
先祖覃友仁率兵追寇至湖南石门金鸡山,遂为添平之祖。传至覃添顺,值元末天下大乱,民无所主,众推顺公为太(台)宜寨主,招集义兵,战守腹地,平定叛夷。明太祖定鼎,顺公纳土称臣,后又助粮助剿有功,洪武元年(1368年)封顺公为“正千户武德将军”,统辖十隘七里,子孙世袭其职,是为添平千户所(土司)。
添平千户所土官自覃添顺始,历经覃添顺-覃文孙-覃绳武-覃昊-覃禹玄-覃毅恭-覃毅宽-覃善教-覃世奇-覃继勋-覃宗藩-覃宗盛-覃光国-覃祚昌-覃家彦-覃声振-覃庆永等十八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正千户土官覃庆永通达时务,自愿申请改土归流,缴出号纸、方印、兵器、户册地图。从添平千户所设立至改土归流,覃氏治理添平千户所367年。改土归流后,添平千户所地域划归石门县北乡,覃庆永获朝廷赏赐“世袭千总”职。
改土归流后的“世袭千总”一职,经覃庆永-覃远惠-覃长泽-覃文韬-覃章瑞-覃遵泰承袭,至清亡承袭止。
2、添平千户所的遗址(暂缺)
3、添平千户所的文物(暂缺)
九、茅岗土司简介与遗址和文物
1、茅岗土司简介
明洪武四年(1371年),茅岗峒民作乱,覃福祖奉命征平,即授茅岗隘长。当年覃添佑随父覃福祖又平茅岗峒民乱,覃添佑屡建奇功,封“开国镇夷将军”,被授为茅岗安抚使,覃添佑即为茅网土司第一任司主,辖区在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内。
茅岗土司是覃氏世袭土司,土司级别几经变化,自覃添佑始,历覃添佑-覃文聪-覃朝-覃仲春-覃昊-覃良佑-覃尧芝-覃承坤-覃宗伊-覃瞻延-覃胤祚-覃洪治-覃声亟-覃纯一等十四任,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覃氏治理该司364年。
改土归流时,原土司辖地,划归永定县,留有青山、河道、矿洞为覃氏世袭养业,仍授“世袭千总”职。“世袭千总”一职,自覃纯一始,历覃纯一-覃缓祖-覃忠襄-覃圣熙-覃朝辅-覃嘉成-覃世俊-覃德明等八任承袭,清朝灭亡,承袭即止。
2、茅岗土司的遗址(暂缺)
3、茅岗土司的文物(暂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