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县覃家:一家三代11人个个有双“绣花”手
-
精美侗族嫁衣
亮相上海世博
由于在弘扬和传承侗族刺绣方面的突出贡献,2006年12月,覃家被设为柳州市“非遗”保护侗族文化传承基地刺绣传承点。
2009年,杨甜入选第二批广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而奶时清也在今年获批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三江县文化和体育局书记杨永和告诉记者,目前该县自治区级的侗族刺绣传承人只有3人,而覃家就占了两席,殊为不易。
因为是传承人,不断有人前来覃家求师,甚至贵州省黎平县等地的侗族妇女,也慕名前来取经。每当遇到有人求教,覃家的这些女子,都会耐心指点;碰到请求“义务帮工”的妇女,她们也是尽量满足。
今年8月,传承点被要求赶制270件侗族刺绣,当做今年10月下旬在南宁召开的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组委会的指定赠品,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各国代表。
同是今年8月,覃家的两只“雏凤”,杨甜26岁的二女儿覃金媛和韦清花20岁的二女儿覃晓凤,将各自缝制的侗族嫁衣带到上海世博园宝钢大舞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进行展示。绣在嫁衣胸口、袖口、领口和衣襟上栩栩如生的花朵、凤凰等图案,吸引了数万中外游客驻足欣赏。
目前在该县富禄乡中心校当老师的覃金媛,也早已在当地刺绣界崭露头角,在该县首届和第二届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大赛中,作品分别获二等奖和优秀奖。如今,其已经是县级刺绣传承人。
杨甜和韦清花告诉记者,在家庭的熏陶下,她们下一代的6名女孩,个个对刺绣也都非常痴迷,并且每个人的作品都拿得出去。
千名侗服艺人
七成已过六旬
“设立侗族刺绣传承点和传承人,是为了应对形势发展,保护和开发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三江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三江县文化和体育局书记杨永和说。
据其介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侗族服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现代服饰的广泛流行,得到了越来越多侗族少女的青睐,而需要亲历亲为,且做工繁杂的侗族服饰则让她们望而却步。再加上当地大量处于黄金传承年纪的少女从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而侗族刺绣又没有教育文本,这让具有“非遗”“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活体传承特征的侗族刺绣,面临后继乏人甚至逐步消失的困境。
根据当地文体局的统计,他们发现目前整个三江只有1000多名妇女掌握包括刺绣在内的制作侗族服饰的全套技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就占了70%以上,会制作侗族服饰的“80”后女孩少之又少。
为了全面挖掘、保护、传承、展示侗族刺绣,当地及市、区文化部门,决定将侗族刺绣的传承点设在覃家,并先后将表现最为突出的5名老中青代表列为区、市及县级侗族刺绣的传承人。
“虽然,将传承点设在覃家,是对覃家这群女子的肯定,但并不是说,传承刺绣文化只是覃家的事;同时也没有否定其他优秀刺绣能手对传承民族文化做出的贡献。”杨永和说,因此,各级文化部门还同时将具有精湛刺绣技艺的当地妇女列为区、市及县级的刺绣传承人,让她们突破当地刺绣“母传女、婆传媳”的家传局限,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技能通过心口相传的方式,传授给周边的妇女,让更多当地妇女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就可以掌握一门谋生技能,不用外出打工,就可以在家中制作侗族服饰当做旅游产品销售;从而解决这一民间艺术因大量少女外出打工而面临的后继无人困境。
据了解,该县另一名自治区级侗族刺绣传承人,同乐乡中学老师韦江凤已经将刺绣引入课堂,受到了广大女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