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崖土司属覃氏渊源的考证
(征求意见稿)
内容提要:本文针对刘文政、吴畏二位先生在《唐崖土司概观》一书中提出的唐崖覃氏是蒙古族后裔的观点(即“刘吴论”),从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口碑资料和现代研究资料着手,一方面论证了“刘吴论”的虚假性,另一方面又论证了唐崖土司属覃氏的真实渊源,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2001年出版的《唐崖土司概观》(刘文政、吴畏著),以唐崖《覃氏族谱》的部分文字和他们的分析推论,开篇第一章,就对唐崖土司属覃氏的渊源作出了如下的表述:唐崖土司属覃氏(以下简称“唐崖覃氏”)的远源是巴人“廪君蛮”五姓中的“瞫”氏,其近源是元代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即唐崖覃氏是蒙古族后裔(此论以下简称“刘吴论”)。
笔者对“刘吴论”不敢苟同,因而对唐崖覃氏的渊源作了重新考证,得出了与“刘吴论”完全不同的结论。现把重新考证的依据和结论写在这里,诚恳地与刘文政、吴畏二位先生和唐崖覃氏族人商榷。
一、鄂西土著覃氏与巴人“廪君蛮”
五姓中的“瞫”氏,没有“对应关系”
“刘吴论”在论述唐崖覃氏的渊源时说到,鄂西土著覃氏(包括唐崖覃氏)与巴人“廪君蛮”五姓中的“瞫”氏有“对应关系”,“瞫”氏是鄂西土著覃氏的“远源”。
“刘吴论”中关于巴人“廪君蛮”五姓之说,源于《世本》、《后汉书·西南蛮夷传》等典籍中的记载。相关的事项是:“廪君蛮”发源于武落钟离山的赤黑二穴,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姓。其中巴氏子务相以“掷剑于穴”、“浮土船于水”的方式,取得“君长”之位,又战胜了“盐水女神”,终于“君乎夷城”,号为“廪君”,其所属部落,在史籍中大都称为“廪君蛮”。
根据上述记载,稍微懂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当时的“巴人”尚处于“自相君长”的原始社会的末期,即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的阶段,巴氏子务相为代表的是父系氏族部落,盐水女神为代表的是母系氏族部落。这就必然引出以下的话题了。
1、我们首先从中国姓氏的起源谈起。翻开一部若大的中国姓氏史,中国的姓氏的命名和起源,都是有其特定的含义的。
诸多研究者认为,“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自已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崇拜物,这种图腾崇拜物就逐渐成了本部落的标志,越到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在“廪君蛮”的五姓中,怎么也找不到一点图腾崇拜的痕迹,这就说明“廪君蛮”五姓绝非产生于原始公社的图腾崇拜期。
诸多研究者还认为,“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崇拜有关外,还与女性分不开。在原始公社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在“廪君蛮”的五姓中,怎么也找不到一点与“女”有关的痕迹,这就说明“廪君蛮”五姓也绝非产生于原始公社的母系氏族期。
再来看“氏”的起源。《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中关于“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的记载表明,人类有了贵贱之分后,才先后出现了“氏”的称谓。人类分贵贱,是从原始社会步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的产物,而“廪君蛮”当时尚处于“自相君长”的原始蒙昧时期,哪有贵贱之分啊?这就说明,“廪君蛮”五姓也绝非产生于原始公社时期,或者说“廪君蛮”的五姓之说只能是后人强加的。
2、我们再来看看所谓“‘廪君蛮’五姓”的渊源。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廪君蛮’五姓”是纯属子虚乌有的事。我们再从现实中“廪君蛮”所涉及的姓氏的渊源,来进一步证明“‘廪君蛮’五姓”的虚假性。
据现代姓氏渊源研究表明,“廪君蛮”中所涉及的姓氏的来源是:
巴氏。出自凤姓,以水为姓,据《姓氏考略》和《路史》载,上古时伏羲氏有个后裔叫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重庆一带;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据《元和姓纂》以及《通志·氏族略》载,周代有巴国;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改姓,明清时期,有不少的满人和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改为单姓“巴”氏;出自西域巴克尔家族改姓。
樊氏。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见《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出自子姓,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见《左传》);据李学勤先生考证,信阳平桥樊君墓出土铭文,樊为芈姓。
相氏。出自姒姓,是夏朝王族的后代,夏朝有帝相;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代,商王河禀甲原居于相,后又迁都,留居相地者便以地为姓。有研究者认为,由相姓衍生出向姓——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后,以先祖名为氏(见《史记》);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末期内史向挚,以先祖名字为氏(见《吕氏春秋·先识》);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姜姓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见《通志·氏族略》)。
郑氏。出自姬姓,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郑桓公的子孙即以国为姓;也有出自他姓所改,唐郑注本姓鱼,明郑和本姓马。
瞫氏。瞫氏较为复杂,《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有的版本也记为“镡氏”,与“瞫”氏有关的姓氏还有:镡氏、瞫氏、谭氏、潭氏、覃氏等。
镡氏。出自镡地,属于以居邑为氏:镡封县(《读史书方舆纪要·广西》)现在一说在贵州普安州及云南曲靖广南之境,一说在贵州遵义东境;镡成县,西汉置,故城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原属武陵郡;镡城,今湖南靖县境。
瞫氏。瞫姓郡望为晋阳,出于姬姓;也有人分析“沈”姓是由“瞫”变化而来(发音同,同源于姬姓,为从简省)。
谭氏。出自姒姓,周代有封国为谭(今山东章丘市西),以国为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据《谭氏族谱》载,此支也源出谭国。
潭氏。成都琴台路有“狮子楼-巴国布衣-潭氏”餐馆,看来确实有“潭氏”存在,但来源不详。
覃氏渊源见最后一节所述,但从现代研究的结论看,覃氏渊源与“廪君蛮”五姓之“瞫”氏,没有任何联系。
以上资料表明,除“潭氏”自称与出自武落钟离山的“廪君蛮”五姓之“瞫”氏多少有些瓜葛外,其他有关姓氏均与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武落钟离山的“廪君蛮”五姓没有联系。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所谓“‘廪君蛮’五姓”只能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当然,源自原始社会末期的武落钟离山赤黑二穴的原始部落人群,或者远徙,或者早迟融入了周围的人群,这是自然的。但这与所谓“‘廪君蛮’五姓”的姓氏渊源,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从以上的分析和论证可知,鄂西土著覃氏(包括唐崖
覃氏)与巴人“廪君蛮”五姓中的“瞫”氏,没有任何“对应关系”,说鄂西土著覃氏(包括唐崖覃氏)的“远源”是“廪君蛮”五姓中的“瞫”氏,是没有任何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