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拉罐的爱
覃遵海转载
易拉罐的爱 李盈颖 刘承贤 贺先蕙(本文节录自第977期商业周刊)
孩子们正遭受「溺爱病毒」的攻击!他们拥有的物质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他们却不满足,还出现负向行为。
爱孩子容易,但用对的方式去爱,却很难……;有一种病毒正在全球各个角落肆虐,对着孩子们发动攻击。如果你是个非常疼爱孩子的父母,小心了!这个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气中,被感染也不会发烧、呕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现七大负面人格特征:骄傲、愤怒、妒嫉、懒散、暴食厌食、陷溺、贪婪,从而影响一辈子的竞争力。
这个病毒带来的症状,名叫被溺爱儿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着在父母身上〈中国农村的祖父母尤其严重〉,在198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们,发病率尤高,这已成为2000年以来全球儿童教育界最忧心的现象。
美国「时代」杂志2001年8月的封面故事里有个真实案例。这篇报导「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 her?」主题系探讨美国小孩被溺爱及父母企图扭转这个风气的情况。内容叙述十七岁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学生卡拉(Carla Wagner)有一天用美国运通金卡消费了一杯「龙舌兰酒」后,她驾着Audi A4扬长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学生;当法院打算以酒醉驾车以及伤害的罪名起诉她时,她的父母问法官:「那么,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还可以像往年一样到巴黎度过夏天?」
2005年10月,英国「泰晤士报」也刊出一篇专文:「如何终结被溺爱儿童症候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文中提到一个案例:「她,只有十三岁,已经有了第一次性经验,用违禁药品,自杀过一次,每次离家出走都要好几天才回去。」你可能会认为,这个少女成长于暴力家庭,事实不然,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总是细心呵护,给她一切她所要的,让她成为家中的「老大」!这个女孩,遭受了「被溺爱儿童症候群」的侵袭!
过去,人们总高唱「给孩子的爱永远不嫌多」,但如今,过多的爱、不当的爱,却让孩子们失去竞争力,甚至产生负向性格。以下六个数据,分别来自2001年哈佛大学的研究、2001年CNN及「时代」杂志联合进行的民调、2002年美国非营利公共意见研究团体
Public Agenda的调查:
一、80%的人,都认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宠坏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认自己的孩子被宠坏了。
三、75%的人认为,现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9%的成人认为,他们在公共场所看到的孩子「对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师,因为「无法忍受」学生的行为,认真的考虑离开教职,或他们知道有人因此离职。
六、也是最惊人的数据,1984年时,孩童可以影响父母达五百亿美元的消费。到了2001年,这个数字达到三千亿美元。更进一步推论,父母给孩子的物质享受,
比上一个世代整整成长了五倍!但这段期间儿童人口数仅成长15%。
这些数据共同指出一个现象:孩子对父母的控制权越来越大,但其被宠坏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儿童心理学先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金德伦(Dan Kindlon),以美国九所学校逾千户家庭为样本,研究四至十九岁儿童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后,提出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婴儿潮后期陆续诞生(1955至1979年)的父母,很容易变成溺爱的父母,他将其称为「溺爱世代」。原因有三:一、他们在物质上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们扬弃权威的教养方式。
在溺爱世代的家庭,美国的平均孩子数目已从四个变为两个;台湾每个家庭孩子数则仅1.18人,他们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爱。而这一代的父母,过去都被权威方式管教,因此他们质疑权威,如今他们选择与儿女做朋友、采取宽松的教养方式。这群溺爱世代生下的孩子们(1980年以后出生)被称为千禧之子Millennials,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代」,因为他们拥有最丰富的资源。根据统计: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间里有个人计算机、三成儿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间里有电话。他们让父母或爷爷奶奶带着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属于大人的活动─出外用餐,现在变成全家人的事;有90%的父亲会进产房看孩子诞生。随着家庭的收入越多,他们到伦敦听大笨钟钟声、到巴黎塞纳-马恩省河乘船、到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喂鸽子的机会就越高。
千禧之子,是历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儿童,然而,越多的爱,越多的物质,却出现越来越严重的副作用。根据教育理论,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四种类型:民主、权威、溺爱、忽视,此分类系根据父母付出的「温暖、支持」,与「指导、要求」程度而有所区别。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们既给孩子充分的「温暖、支持」,又给予适当的「指导、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尊重,同时发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纳与个人控制。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会变成溺爱型父母,两者常常只是一线之隔。
辅大儿童与家庭学所副教授陈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给予「温暖、支持」,却未给予「适当的指导、要求」,赋予过度的自由,将变成溺爱型父母,孩子无法制止本身负向、不合理的行为,自我接纳能力也低。而溺爱型父母可再分为两类:放任,或过度保护。前者没有为孩子设定规则,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为。后者则主动代替孩子解决问题,没有提供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
「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说过一个小故事。他第一次回大陆老家祭祖时,包了一辆出租车;当天,郭台铭赶夜车,从山西南部渡黄河,晚上十点多,月光泻了一地,司机跟郭台铭坐在黄河边聊天,聊啊聊啊,司机先生竟哭出来了。原来,这司机每天赚了钱,只吃两个馒头、两根葱,但为了孩子,他一定会买根鸡腿回去给儿子吃;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他给儿子买的鸡腿拿给他吃,儿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说:「这鸡腿是我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吃?」
郭台铭感叹道:小孩一直以为鸡腿是他的,连他爸爸生病了,也不让步。这种小孩没有感恩心,只晓得占有,不晓得失去的滋味。
在纽约长岛,有间名为「船坞」的餐厅,门口就曾挂了牌子写着:「如果你不能控制好你的孩子,请你们不要进来用餐。」餐厅的规定则是:「No checks, no credit cards, no cell phones, take screaming kids outside.」(不收支票、不收信用卡、不能在里面打行动电话,把会尖叫的小孩带出去)。
高雄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会互动中,最需要的就是「妥协、分享、互动」三种特质,被溺爱的孩子,容易丧失学习这些特质和演练的机会,就容易「自我中心」。
幼儿园,是社会情境的第一关,被溺爱的孩子因为不具上述三种特质,容易与同侪出现争执,随着时间长大了,在人际交往上就会产生挫折感;这个挫折感紧接着会带来焦虑、忧郁、拒学,然后产生更多的情绪问题,甚至出现自杀、攻击性的行为。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于将「获得东西」视为理所当然,通病就是「等不得」,当「无法获得」的情境出现,就容易出现犯罪行为。
「易拉罐的爱」只会害了孩子,然而,溺爱的问题不在于爱多、爱少,而在于「怎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