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覃氏的发祥地考证(初稿)
新年献礼——
中华覃氏的发祥地考证(初稿)
作者:覃发扬
根据现代覃氏文化研究的结论,中华覃氏源于上古覃怀地,这已经获得中华覃氏的共识。
但中华覃氏的发源地(或起籍地)究竟在哪里,还多少有些歧义。经作者多方考证,综合权衡,中华覃氏的发祥地是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义庄。其理由如次:
一、古覃怀地就是现在的焦作市及其周边地区
因为焦作附近有大型煤矿区的关系,1945年始建置焦作市。其辖区几经调整,至2006年,焦作市辖沁阳、孟州两市,修武、武陟、温县、博爱四县和解放区、山阳区、中站区、马村区四个城区,计辖10个县市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3万。
据焦作市情介绍,焦作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人类居住。夏朝属冀州,称覃怀地。商及西周属畿内地,分属雍、邗、温三国。东周为晋南阳地,战国时属魏、卫二国地。秦属三川郡,自西汉起,大部分辖区长期隶属于河内郡、怀庆路和怀庆府(治所均在今沁阳市区)。据现代焦作市所辖10个县市区的历史沿革介绍,焦作市境都属于古覃怀地的范围。又据焦作市周边县市区的历史沿革介绍,都或多或少的与古覃怀地相关。
由焦作大学牵头,多年来开展的对“覃怀文化”的研究,已出版《覃怀文化论纲》等一批有影响的地方历史文化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者认为,覃怀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发源地,覃怀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其重要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在,焦作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大打“覃怀文化”牌,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二、沁阳市历来是古覃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尚书·禹贡》、《史记》、《覃怀志》(清雍正版)、《怀庆府志》(康熙版)、《河南新志》(民国版)、《沁阳市志》(1993年版)载,沁阳在不同时期称为覃怀、怀州、河内郡、怀庆卫、怀庆府,1913年废府设沁阳县,1989年9月更名为沁阳市,以沁阳市主城区处沁河之阳(南)而得名。
沁阳历来是古覃怀地的政治中心。沁阳历史久远,夏为覃怀地,属冀州。商为鄂侯国,属畿内。西周为邗国地,又为雍国之西境;春秋为周地、郑地,后为晋之野王邑(国);战国先后为魏地、韩地、卫地。秦为河内郡所辖的野王邑。汉置野王县,河内郡治由怀(武陟)移至此县。隋改为河内县,因为黄河所环绕而得名。唐为河内县,又为怀州治所。宋属河北西路怀州。元属怀庆路。明初置怀庆卫,明、清属怀庆府。明时怀庆府辖河内、济源、孟县、温县、修武、武陟六县,清时怀庆府增辖原武、阳武,扩为八县。历史上所有邑、县、郡、州、路、卫、府治所,均在现代沁阳市区及其附近。现代沁阳市区仍置有行政区“覃怀街道”办事处,保存了历史地名的传承。
沁阳是古覃怀地的经济中心,是豫晋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沁阳主城区始建于西周野王邑,在汉代已形成规模,至唐代大的框架已基本定型,明清时未有大的变动。主要街道有东西大街、西门街、北门大街、南门大街、北寺街、府前街、钟鼓楼街、县东街、县后街、县前街、县南街等。古代“四大怀药”的原产地是沁阳及其周围,沁阳是“四大怀药”的主要集散地,往来商贾遍及四面八方。现在,沁阳市仍有很多以“覃怀”命名的道路、宾馆和企业。
沁阳又是古覃怀地的文化中心。州、府、县学及文庙分置于治所周围,城中还建有过街牌坊三十多个,天宁寺、兴隆寺两个佛寺分建在西北、东南两隅。清代乾隆时在沁阳建有“覃怀书院”。境区有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还有众多的故城、陶窑、寺庙、书院、名人遗址或故居。这一切,彰显了古覃怀大地的悠久历史及覃怀先民所创造的灿烂文化。
近代,在现在的焦作附近发现有大煤矿,为开发煤矿和发展运输的需要,1945年才在原焦作矿区的基础上建置焦作市。这样,古覃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才从沁阳逐步移向焦作。
三、“覃”字读音与“沁河”、“沁阳”有重要的连带关系
“沁阳”,因处沁河之阳(南)而得名。据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覃圣敏研究,古“覃怀”地与“沁河”、“沁阳”就有着极其微妙的连带关系。因此,古覃怀地的“覃”,与“沁河”、“沁阳”的“沁”字,在读音上也是有着直接连带关系的。
据《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等,“覃”字作“徒含切”或“徒南切”,标成现在汉语拼音是“tan”(坛)。沁阳的先人们很聪明,就用个“沁”(qin)字来代替“覃”字,不但保持了古覃怀地的历史传承,而且保持了“覃”字的原始读音(qín)。尽管这两个字在严格意义上有“声调”的微小差别(上声与去声之别),一般说来也是无伤大雅的。
这就说明,作为古地名覃怀的“覃”字,以及以“地域崇拜”得姓或曰“以古地名为姓”的覃姓的“覃”字,其原始读音就是“qín”(秦)音,与现代汉语标准化读音qín(上声,秦音)是一致的,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传承。千百年来,因为居住地或迁出地的差别,或曰方言因素,有的地方把“覃”字读为xun(寻)或xin(信),虽然不准确,但也大体符合古今语音变化的规律。
中华覃氏得姓于古覃怀地,各地覃氏一直保持着“覃”字的原始读音qín(秦),这就历史地表明中华覃氏与古覃怀地的中心地带沁(qin)阳,有着重要的连带关系。
四、沁阳市西向镇义庄有深厚的中华覃氏文化底蕴
沁阳市西向镇义庄,其本名益庄,传说为中华覃氏人文始祖伯益所居之地。义庄村东边有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址,曰益庄遗址,与之传说年代夏初相对应。伯益为舜的重臣,善于驯养家畜家禽,为舜掌理山川,协助大禹治水平土,率覃怀氏向东治理黄河。大禹去世后,伯益又把大禹授给他的王位逊让给大禹的儿子启。伯益虽为“东夷”人,但长期生活在覃怀,按中国最早的“以地名为姓”的姓氏命名说,他自然姓覃,或曰覃怀氏。他是炎帝的昆孙,黄帝的外昆孙,所以他又自称皇覃氏。故中华覃氏历来把伯益奉为人文始祖。
益庄现名义庄,益庄改为义庄缘为一则千古故事。辅佐大禹治水的覃怀氏一支墨胎氏,以孤竹之地成为商的侯国,当了孤竹国的国君。商末,孤竹国君墨胎初死后,按其遗嘱二儿子叔齐应继承国君,可叔齐认为长兄伯夷理应继承国君位。兄弟二人推让不下,准备去找周文王评说。他们在去周国的路上,来到益庄。当时,周国国君西伯侯姬昌(文王)去世,其儿子姬发不顾葬父,就自立为武王,还急于东征殷纣。伯夷、叔齐在益庄拦住周武王,再三劝谏,周武王就是不听。无奈,伯夷、叔齐二人不要周的俸禄,也不吃周的食粮,只以野菜充饥,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兄弟逊让国君位,劝谏武王尽孝并停止征战的故事很快传开。到了汉代,司马迁把这个故事写入了《史记》,千古流传。作为伯益故土的儒雅之士,为伯益及覃怀氏后裔伯夷、叔齐兄弟的义举所感动,就把村名“益庄”改为“义庄”,以作永久纪念传颂。
综合上述考证所得到的结论是:中华覃氏的发祥地(起籍地)是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义庄。
说明:2005年3月在河南省温县举行的“中国温县姓氏文化学术研讨会”后,传出了中华覃氏的发祥地为“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的观点,这个观点是不确切的。一是,温县在历史上为治所设在沁阳的河内郡、怀庆路、怀庆府管辖,故温县尚不属于古覃怀地的中心。二是,再读郑常铭在研讨会上的《古代温县姓氏概况》,文中在论述覃氏起源时,没有正面肯定中华覃氏的发祥地为“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北平皋村”的观点。三是,覃氏宗贤覃芝馨提交的论文《北平皋是古覃怀底绩,覃姓的发源地》(草稿)一文,未能对覃氏“发源地”提供正面的论述。